慧聪消防网讯 2022消防品牌盛会20强入围名单 CFIC2022 第十五届消防品牌盛会 易招通牛企榜
“重峦叠嶂,群峰纵横”,这是云南省临沧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对当地的描述。
交通一直是制约临沧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为此,近年来,当地不断加速修路。截至目前,临沧境内共有在建高速公路240.6公里,其中隧道91.4公里、桥梁66.9公里,桥隧比达65.8%。
4月11日凌晨4时20分许,位于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在建的临双高速天生桥隧道出口端左幅ZK13+746紧急停车带加宽处突然发生塌方,导致在掌子面施工的7名人员被困。
隧道从山脉中打通,救援也沿着山脉挺进。
塌方、黑暗、煎熬、声音、希望、字条、被救……一场与时间和生命的赛跑,一次拯救和自救的双向奔赴,在祖国西南边陲展开。
1.集结准备——
一个目标:全力、科学、迅速救出被困人员
国家专业队负责人在机场电话沟通拟出“大口径钻机+小导坑”的初步救援方案;接到调度指令13分钟后,首批救援人员和部分装备组成先遣队出发
4月11日一大早,刚刚结束出差任务的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二局昆明队(以下简称隧道救援昆明队)队长李影平和党委书记穆树元正准备从北京飞回昆明。在前往大兴国际机场的途中,李影平接到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安全总监和昆的电话:“双江县天生桥隧道塌方,7人被困。”
市、县救援力量已第一时间到现场开展救援工作。
天生桥隧道左幅长度为5247米,距离施工完毕还有28米。经初步测算,塌方长度约20米、宽约22米,塌方量约为3000立方米,塌方处位于隧道左幅出口处2550米。根据这些数据,专家们研判后一致认为,掌子面极大可能有生存空间,被困人员有很大的存活几率。
详细了解了塌方情况后,李影平、和昆立即与救援专家组组长、云南省交通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张卓通了电话,初步确定了“大口径钻机+小导坑”的救援方案。
此时,接到事故信息后,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高度重视,立即响应。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党委副书记、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陈奕辉立即赶到值班室指挥调度,全程指导救援工作。
至此,国家、省、市、县、镇已实现五级联动,市县应急管理、消防救援、交通运输、公安、矿山救援队、施工单位、医疗卫生等多部门和机构参与,供电、通信、后勤等多要素保障,为应急救援顺利开展提供坚强的后盾和有力支持。
李影平、穆树元、和昆、张卓初步确定的方案最终得到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的肯定,并确定为“两主一备”救援方案立即执行。
有着十多年隧道事故救援经验的李影平向记者介绍,“两主”是在隧道左幅进口端通过实施小导坑掘进、在出口端使用大口径水平钻机钻进救援,从两端同时向被困区域打通救援通道;“一备”则是在出口端做好小导坑掘进打通救援通道的准备。
这时,云南交投集团云岭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岭公司)救援人员从隧道左幅进口端钻进的第一个水平探孔已打通,并将高压气管塞进探孔内输送空气。而第二根探孔也已准备开始施工,为的是打通后向被困区域输送食物和水。
“虽然通风管道已打通,但还不知道被困人员是否存活,因此每个人的心都是悬着的。”李影平说,为了能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他立即与东航执飞机组沟通,提前与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进行协调,说明紧急情况,便于他们一降落昆明就能够直接登上飞往临沧的飞机。
与此同时,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派出的矿山救援中心二级巡视员邱雁和工作人员申辰组成的工作组也已赶赴现场,协调指导救援工作。
应地方有关部门请求,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指令隧道救援昆明队携带大口径水平钻机等装备立即赶赴事故现场参加救援。
11日9时18分,接到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调度指令13分钟后,隧道救援昆明队副队长肖敏带领首批救援人员和部分装备组成先遣队出发。隧道救援昆明队其余救援力量,共9车47人,携带大口径水平钻机等专业救援装备37台套,陆续赶赴现场参加抢险救援。
就在各方力量陆续前往现场过程中,11日11时许,被困人员通过敲击水平探孔发出回应。但由于洞外声音嘈杂,救援人员不敢确定这是否是被困人员传出的信号。直到14时40分许,被困人员敲击水平探孔的声音越来越明显,救援人员确定被困区域有幸存人员。
“等到有敲击声音回应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兴奋了起来。”云岭公司党委书记李文京说,那时大家唯一担心的是7人是否都幸存。
11日15时28分,肖敏抵达救援现场后,第一时间向指挥部报到,并参与专家组制定实施性方案。方案对隧道左幅进口小导坑位置做了调整。
“对隧道左幅进口小导坑位置进行调整,是为大钻机救援法提供空间,在救援方法和作业空间上能够得到延展。”肖敏说,这一方案的调整,得到了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的肯定。
11日17时许,从隧道左幅进口掌子面往出口塌方方向的第二根水平探孔打通。
李文京对记者说,第二根水平探孔的直径有89毫米,他们将3个手电筒、2部对讲机、水、面包、纸、笔等物品绑在钢筋上送进了被困区域。通过对讲机,云岭公司救援人员与被困人员取得了联系,但因声音断断续续,听不清具体的内容。
50分钟后,被困人员通过第二根水平探孔传出字条,上面写着:“有7个人,全部安全,吃的,水,手电。”
现场顿时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接下来,尽快把7名被困人员顺利救出的情绪涌上每个人的心头。
11日22时19分,隧道救援昆明队的620毫米大口径水平钻机抵达现场。截至这个时间节点,所有救援力量和装备均已抵达现场,他们只有一个目标:尽快救出被困人员。
在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的指导下,穆树元牵头,第一时间在救援现场成立“隧道救援昆明队临时党支部”,让党旗在救援一线高高飘扬。这是对隧道救援昆明队一直秉持的“工作开展到哪里,党建就覆盖到哪里”的理念的贯彻。
2.自救等待——
“相信党和政府一定能把我们救出去”
塌方后第一时间通过呼喊聚拢到一起;经历过塌方的工友给大家打气;水和食物一起分享;在黑暗中寻找水平探孔
写字条的被困人员叫查时先(化名),从事隧道施工已有4年时间。
14日早上,见到记者时,他说的第一句话是:“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危险的情况……”查时先接着说,塌方的瞬间,他看见滚落的石块将电线砸断产生火花,随之而来的便是无尽的黑暗。“那一刻,我能闻到塌方导致的灰尘布满密闭空间带来的土腥味,呼吸开始不畅。”
因为施工时不能带手机,所以7名被困人员找不到一丁点亮光,也与外界失去了联系。靠着生存的本能,他们相互呼喊,在漆黑的密闭空间中摸索着聚拢到一起,以便在黑暗中寻找到一丝安全感。
“聚拢后,我们蹲在一起。好在有位工友原来经历过小塌方。那位工友一直在安慰我们,并告诉我们不要随意走动,以免造成二次伤害。”查时先说。
查时先口中经历过小塌方的工友叫高文鸣(化名)。2019年,在另外一条高速公路施工现场,高文鸣施工的基坑也塌方过,所幸的是塌方面积不大,只埋过了小腿。“这次是真的经历了生死,好在我们很幸运。同时我们选择耐心等待,相信党和政府一定能把我们救出去。”高文鸣向记者表达他对救援人员的信心及求生的渴望。
为了稳定大家的情绪,高文鸣不断和6位工友开玩笑,缓解大家压抑、紧张的情绪。他们所携带的水总计只有1升左右,还有2块当地的干粮——粑粑。
“口渴时,我们只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一点,让水多在嘴里转两圈,把嘴唇打湿。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被救出去,我们开始有意识地自救,并等待救援。”高文鸣说。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当听见被困区域外不断传来击打水平探孔的声音后,被困人员确定外界已经开始施救。
“救援人员将第一根水平探孔打通后,我们听到击打水平探孔的声音,感受到了有气流在密闭空间内流通,就确定了通风管道已打通。”被困人员周士贵(化名)干了六七年隧道施工,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黑暗中摸索到掌子面,寻找水平探孔。
令周士贵惊喜的是,经过不懈努力,他摸到了水平探孔,于是连忙捡起脚下的石块开始击打向外界作出回应。
“或许是外界施工声音太大,我击打后,外界并没有第一时间回应。”周士贵说,不知道过了多久,他又听见了外界击打水平探孔的声音。那一刻,他们觉得被救的希望更大了。
当第二根水平探孔打通,部分物资送进来后,7名被困人员重新见到了手电筒发出的亮光。被困人员普廷伟(化名)说:“过了一会儿,救援人员通过水平探孔对我们喊话,问我们还要什么。我们回答说要吃的、水、手电。怕救援人员听不见,查时先则写了一张字条绑在钢筋上。”
随后,救援人员又将电线送了进去。被困人员将电线接上,重新让被困区域的灯泡亮起。
11日23时50分,为了让被困人员更加安全,也能更好地休息,救援人员开始指导被困人员开启科学的轮值制度。7名被困人员中2人值班,观察洞体上方是否有裂痕和再次坍塌的危险,随时与外界保持联系;另外5人休息,值班的人累了就替换。
云南盛产茶叶,7名被困人员都是临沧云县人。考虑到这一点,救援人员在12日凌晨1时25分第5次送物资时,还将泡好的茶水灌进水瓶内送进去。
12日12时,救援人员提供的饭菜中还特意准备了鸡汤,让被困人员更好地保持体力,并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被困人员中最小的是曾进麟(化名),只有26岁。他对记者说:“我平时都很少能喝上鸡汤,没想到在被困现场喝到了,真的要感谢救援人员。我们当时觉得,我们很快就能出去了。”
3.救援不停——
考验一个接着一个,用信心和决心一一化解
网络耗材不够,素未谋面的经营商第一时间送到现场;发动机温度过高,全县动员买来3吨冰块降温;遭遇工字钢,立即调整掘进方案;供电不足,供电部门增设供电设备;一氧化碳浓度超标,增加风筒加强通风……
隧道救援昆明队信息中队中队长熊丹负责驾驶卫星指挥车,是第一批抵达现场进行救援的人员之一。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让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与救援现场取得联系,并实现可视化救援。
在通风管道和生命通道(送食物的第二根水平探孔)打通后,熊丹在隧道左幅进口处布控了1个4G布控球,并在出口处布控了2个4G布控球。
“两端都布置布控球,是为了让现场指挥部和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能实时观看到救援进度画面。”熊丹说。
行进途中,熊丹就提前安排监控耗材递送,在网上联系了双江县经营网络耗材的经营商王华,请他第一时间将耗材送往救援现场。
“我当时问王华耗材多少钱,素不相识的他却说先不管钱,救人要紧。”熊丹说。
11日18时,根据现场救援指挥部的安排,临沧市消防救援支队灭火救援指挥部副部长李配然和应急通信勤务班副班长罗集,通过支队4G单兵设备将实时视频转接至现场指挥部。隧道救援昆明队也将画面传输至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辅助专家进行决策。
12日6时30分,天生桥隧道左幅进口的小导坑继续挺进,出口完成坍体反压和620毫米大口径水平钻机作业平台搭建。8时10分,620毫米大口径水平钻机完成安装调试工作,开始钻进作业。
在现场负责钻机作业的是隧道救援昆明队钻机中队两位副中队长——刘坤和刘彭,他们都有10年左右的隧道救援经验。他们一边操作钻机挺进,一边根据钻进和出渣情况判断钻机运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果不其然,刘坤和刘彭遇到了正常施工都会遇到的问题——发动机温度过高、遇到工字钢。
由于是正坡隧道且掘进长度超过2.5公里,通风困难,发动机产生的高温使隧道内的温度也提升了不少。隧道救援昆明队导坑中队副中队长龚太万负责连接12根救援通道钻管之间的螺丝固定。他说:“隧道内的温度接近40℃,每名队员身上的战斗服都湿透了,不少队员的腿上立马长起了痱子。”
而高温给刘坤带来的感受是:“水能一直喝!”
时间就是生命,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刘坤随时监测发动机温度,向现场指挥部报告,提出用冰块降温的方法。
在现场指挥部的邱雁和申辰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与临沧市应急管理局局长张发云和双江县应急管理局局长申学德沟通协调,立即把双江县能买到的所有冰块,总计3吨全部运往救援现场。
温度过高的问题解决后,刘彭又遇到了工字钢的问题。“操作钻机挺进的过程中要保证快和稳,而工字钢是水平钻机挺进过程中的拦路虎,硬度高韧性强。”刘彭向记者介绍,遇到工字钢后,他没有采取切割的方式钻进,而是根据经验采用加大推力的方式将工字钢顶开。
解决这些问题后,在邱雁的协调下,指挥部指派专人负责隧道内现场指挥协调,科学安排钻机操作等作业班次,保障现场各项平行施工作业有序开展。
同时,指挥部还针对现场电力供应不足的情况,组织供电部门增设供电设备,保障钻机等救援装备电力供应,大口径水平钻机得以迅速推进。
12日11时32分,隧道左幅出口端大口径水平钻机已掘进8.8米,超过了进口小导坑的8米。
然而就在工作顺利推进的时候,救援现场又出现了紧急情况——一氧化碳浓度超标。隧道救援昆明队队员将此消息报告现场指挥部后,现场专家立即建议设定一氧化碳浓度阈值,一旦超标,立马组织相关人员退出工作区域,保障人员安全,同时建议增加风筒数量,加强通风,保证空气质量。
现场施工扰动很大,考虑到山体自身失稳可能引起再次塌方风险,指挥部要求现场救援人员加强作业安全防护和现场支护,设两名安全员注意观察围岩情况,做好监控量测,发现危险情况,立即组织有序撤离。
4.成功救出——
“按照年龄大小依次出洞”
每次遇到问题停机,沟通就开展一次;国家专业队队员主动请缨进入被困区域协助脱困;被困人员按照年龄大小排队有秩序出洞
12日18时17分,大口径水平钻机不断推进。现场指挥部决定与被困人员沟通,做好撤离前的准备工作。
负责这项工作的是熊丹,他每隔一个小时就与被困人员做一次沟通,了解他们的身体情况、被困区域的环境和地质情况等,确保安全。
从此时到救援通道被打通,大口径水平钻机停机了3次。每次停机,熊丹都会与被困人员进行沟通,告诉他们不要着急,停机是因为空气质量差和发动机温度过高。
12日23时10分,被困区域内的视频监控画面能够清晰地看见大口径水平钻机的钻头。熊丹再次告知被困人员,远离钻头,避免二次伤害。
12日23时58分,大口径水平钻机钻头打通坍塌体。现场指挥部又一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4月13日凌晨2时58分,隧道救援昆明队将620毫米大口径水平钻机内钻杆全部撤出,并优化外管伸出长度,形成救援通道。救援人员用冰块进行降温后,3时19分,隧道救援昆明队搜救中队副队长慕开洪、刘坤、刘彭、龚太万4名队员主动请缨,依次通过救援通道进入被困区域,解救被困人员。
进入被困区域后,慕开洪依次确认7名被困人员身体状况,为他们戴好护具,并安抚被困人员情绪。“出洞时不要着急,我们按照年龄大小依次出洞,大家觉得有什么问题吗?”慕开洪问。
被困人员一致同意之后,4名队员和7名被困人员依次排好队,出洞。
13日3时25分,被困人员曾进智(化名)第一个被救出。3时29分,7名被困人员全部被救出。这4分钟里,救援现场的掌声不曾停过。
此时,临沧市消防救援支队派出的3车16人带领120医护人员编队早已在塌方点等候。现场车辆停放后,消防救援人员协助隧道救援昆明队将7名被困人员安全扶送至相应救护车内,并询问被困人员相关情况。
13日3时35分,7名被困人员被送往临沧市人民医院接受进一步检查治疗和心理疏导。
至此,在祖国西南边陲展开的这次隧道塌方47小时救援行动圆满结束。
5.救援经验——
“前方尽力,后方给力,专家助力”
救援结束后,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总结了本次救援的经验
应急管理部和云南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方救援力量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国家专业队发挥主力作用、国投先进装备发挥关键作用,做到“前方尽力,后方给力,专家助力”,实现了科学、安全、高效三者有机统一。
(一)科学救援。科学制定救援方案,研究制定了“两主一备”救援方案,并组织有效实施。运用先进技术装备,调度大口径水平钻机投用施工、打通救生通道。发挥专家技术指导作用,加强施救过程中的风险研判、方案优化、技术支撑和安全保障。
(二)安全救援。保障救援作业安全,设立救援现场“双安全员”,使用不同型号仪器“双机监测”,持续做好监控量测,全程观察顶板围岩及支护、检测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等情况。保障被困人员安全,指导被困人员远离坍塌体,选择安全位置避险,建立音视频通信联络,输送食物、水等给养物资,细化被困人员安全解救方案,并做好心理疏导。
(三)高效救援。救援力量快速响应,应急救援中心第一时间发出救援行动指令,派出工作组、调动隧道救援昆明队立即携带大口径水平钻机等救援装备火速赶往现场。操作人员协同高效,隧道救援昆明队救援力量饱和式投送,合理分组、班次作业,人员轮换、钻机不停。快速打通救生通道,隧道救援昆明队迅速做好场地准备和装备调试,精准操作大口径水平钻机施工,历时19小时、钻入坍塌体20.8米,成功打通生命通道。
(四)各方发力。在前方,现场指挥部和派出工作组紧密配合,组织调动各支队伍分工协作、形成救援合力;在后方,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全程跟进、及时指导工作组和国家专业队有序有效开展救援,并协调提供所需人员与物资等保障。同时,注重发挥专家作用,通过视频会商等方式,组织隧道救援专家对救援情况开展综合研判、优化救援方案,实现科学救援。
(五)党建引领。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指导隧道救援昆明队在救援现场成立临时党组织,由现场领队负责人任支部书记,组织参战党员和青年队员主动请战、攻坚克难,鼓励大家不畏艰险、勇挑重担,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青年突击队作用,让党旗始终在救援一线高高飘扬。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