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官方首次公布家庭应急物资储备清单,鼓励市民在遇险时及时进行自救互救。清单基础版涉及三大类共10项最基本的备灾物资,包括毛巾手电筒、呼吸面罩、应急逃生绳、灭火器、常用医药品等。
无数的经验証明,灾难来临之际,绝大多数的脱险者靠的是第一时间的自救。然而现实中,我们往往强调他救而忽略了自救。北京市公布家庭应急物资储备清单,不单可以让居民知道灾难来临时哪些东西可以救命,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给国人短缺的自救意识补课。提升公众自救能力,显然不只是公民个人的私事,也是政府的职责。
去年4月,湖北襄阳城市花园酒店发生火灾,造成14人遇难。参与救援的消防队员发现,房间里的防雾面罩和手电筒等消防逃生设施,均没有被使用。2012年夏天暴雨,北京市共发现77具遇难者遗体,多位遇难者系因汽车困于水中而无法及时逃生。北师大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在北京随机抽样700户家庭,发现其中20%的家庭没有配备应急物品,其余80%配套了部分应急物品,但仍不完备。
防灾自救的工具和技能对于每个人来说,不该是灾难来时方恨少。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救技能的缺失,首先是不少人存有侥幸心理。灾难虽然惨烈,但毕竟是小概率事件,备齐应急物资,掌握防雾面具、灭火器的使用方法,这些经验对于很多人来说,一生都不会派上用场,但应急物资备不备、自救技能学不学,却真实地反映了一个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其次是政府对公众自救技能的忽视,在很多社会管理者看来,这要么被视为可有可无的小事,要么被当成公民个人的私事。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说:“一个家庭的备灾能力决定了其在遭遇灾害时损失的形式、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基本减灾能力。”列出家庭应急物资清单,让市民清楚了该准备些什么东西,这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还在于让大家掌握更多的自救技能,多功能组合剪刀、应急逃生绳等等应急物资对很多人而言,还比较陌生,如果买回来却不知如何使用,成为一种摆设的话,就会让政策的善意走偏。
《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各级政府应当组织开展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但在现实中,应急演练并未引起重视,要么不搞要么走形式。反观日本、新加坡等国,社区培训演练每年度都要举行,社区消防机构会提供教员、场所和设备,参加的人从老人到孩童,都积极学习各种疏散和逃生知识。而在我们身边,参加过类似安全教育的公民有几人?懂得防雾面具使用方法的又有几人?
当生命安全遭遇灾难的威胁,我们不能总是寄希望救援者神兵天降。呵护生命,既需要快速有效的他救,也需要科学理智的自救,北京市的做法带了个好头,其他地方也应根据实际积极跟进。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