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消防网

历史回眸 消防头盔的百年进化论

慧聪消防网 https://fire.hczyw.com 2013-08-30 09:48 出处:西藏日报 编辑:@iCMS
慧聪消防网讯随着火灾类型和火场情况的改变,对消防头盔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结实”了。总结一下,两点:防得全面,戴着舒服。看似简单,但要想做到位,却也不那么容易。

慧聪消防网讯随着火灾类型和火场情况的改变,对消防头盔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结实”了。总结一下,两点:防得全面,戴着舒服。看似简单,但要想做到位,却也不那么容易。

从金属到非金属

在消防头盔诞生的100多年以来,头盔的主流材质是铜,但是在19世纪,一种更轻便的钢盔戴到了消防队员的头上。这种钢盔里面用皮套做衬里,落下的重物可以得到缓冲。钢盔比铜盔轻便,但不如铜盔闪闪发亮,在烟雾弥漫的火场上识别性能差。

不管是钢盔也好,铜盔也罢,虽然还算够牢固,但他们都不得不与消防员挥手道别,因为他们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导电。

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的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接下来,德国人西门子又造出首台工业用发电机,随着电机工程学的进步,19世纪末期,电被带进了工业和家庭中。

可想而知,一旦火场中有电线坠下,金属头盔的导电特性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伤亡。虽然法国消防队在1933年装备的头盔依然是钢制的,但此时已经出现了一层层软木薄片粘制而成的软木头盔,软木的使用提供了高质量的防震、隔热保护,并且重量更轻,穿戴更加舒适。这让视觉效果一流,但有华而不实之嫌的黄铜头盔纷纷下岗。

随着对穿戴舒适度和降低耗损的更高要求,更加严密的安全保护标准加速了消防头盔的研发。幸运的是,热塑性塑胶、复合材料和含有玻璃纤维的树脂这样的现代新材料也来为消防头盔,再加上新一代铸造技术,生产出的头盔既轻便又坚固。

继续前行的设计

渐渐地,消防头盔帽壳顶部多了一种名叫“加强筋”的设计,以增加头盔刚度。这样,一旦被火场中掉落的物体砸中后,不但头盔不容易被砸穿砸坏,而且挡住冲击力的本事也更上了一层楼,换言之,至少可以减少消防员脑震荡的数量。

头盔的外形方面,也发展出了有帽沿的头盔。

之前的无帽沿式头盔是将头部全部包裹在头盔里,好处是重心稳,头盔与头部结合更紧密,但将头部全都包裹在头盔中,也增大了头盔的重量,不利于头部的散热,而且后颈部的防护范围缩小。若不佩戴内部通信装置等附件,还会对消防员的通信造成困难。

设想一下,如果消防员在火场中呼叫增援,需要把头盔摘掉才能用对讲机之类的设备,除了不方便,更重要的一点,是万一这个时候出现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有帽沿式头盔只覆盖人体头部耳朵以上的部位,其特点是头部与头盔之间的缓冲空间大、重量轻,透气性好。

然而更大的改变是理念——消防头盔不仅仅只满足于头顶上的“结实”。不但要保护头颈,还要保护头侧和面部,特别是眼部;不但强度要高,抗冲击性能要好,还要轻巧透气。在颜色上,比较注重色泽的鲜艳。有的还附加装饰品,如队徽、队员号码发光元件等。有的还在耳朵位置上加设传声元件或透气装置等,以保证其舒适性。-

同工要同酬,同救火也要同等防护——在国外,进火场的消防犬也被戴上了头盔,一是确保安全,二是方便识别。

“国盔”自强路

在清朝的上海,虽然经济比较繁荣,但在消防方面,仍和别的城市一样,依靠衙役、兵丁来扑救火灾。当时兵丁所戴的竹制头盔,也就成为我国消防头盔的始祖,被民间消防组织广泛仿用。

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坚船利炮一起来到上海的还有西方的消防体制。面对火灾的威胁,各洋行纷纷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消防器材和装备,来建立和装备自己的队伍。铜制头盔就是在这个时期,分别从英国和法国引入上海,装备租界的消防队。

不过,直到一百年后,金光闪闪的黄铜盔还戴在中国消防员的头上——无论是清代北京故宫的御用消防队,还是民国时期的沈阳,或者建国之初的北京。

上世纪50年代末,“铁家伙”才被从消防员的头上摘下,由被称作“原用型”的消防头盔替代,它采用玻璃钢帽壳,外形沿用部队的钢盔形式,由六片三块人造革缝制成帽托,用铆钉和帽壳铆合,我国的消防头盔终于告别了金属材质。

墨绿色,挺结实也挺沉,敲起来梆梆响,这是当年的头盔留给当年“老消防”们的印象。

到了70年代,这种“原用型”头盔得到了改进,装上了有机玻璃面罩和披肩,大大降低了大火带来的辐射热以及火苗给消防员面部造成的伤害。

1984年11月,一种新型的消防头盔被研制出来,它结构设置合理,重量轻、防穿刺、耐冲击、防辐射热、防水、防风沙、防腐蚀。帽壳采用单筋陪衬式,用聚碳酸酯注塑成型,内腔宽敞丰满,前额呈“八”字型,既可增强帽壳刚性,提高抗冲击性能,又可减轻重量。有的帽壳上还贴有荧光识别标志,便于消防员在黑暗环境中或夜间互相寻找和联络。

0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