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消防网】巍巍老爷山下,浩浩大通河畔,驻守着一支24小时枕戈待旦为政府解忧、为群众排难的部队,一提起他们,人们的语言里满含着夸赞,眼神里充满了笑意。
用行动打造一支人民信赖的部队
2008年5月7日,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原光明化工厂生活水源受到污染,导致3000多名职工家属饮水困难,得知这一情况后,消防大队当即派出两辆消防车深入群众家中,无偿提供饮用水。两辆消防车一天送一趟满足不了群众用水的需求,大队就每天组织官兵送两次、三次,这一送就是一个月。在炎热的夏季,为不耽误群众生活用水,官兵们起早贪黑,准时将水送到每一户群众家中。厂里的张大娘激动地说,刚停水的那两天,全家人没吃上一顿好饭,是消防战士及时将水送到了门口,真是患难见真情啊。
类似的事例在大通县几乎每名市民都能谈上几个。2008年7月24日,大通某建筑工地发生坍塌事故,大队官兵迅速出动,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成功疏散、解救群众40余人。消防官兵用特殊的装备、过硬的技能危难之时显身手,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麦草是农村冬季喂牲畜、煨炕取暖、生火做饭的“顶梁柱”,一般都堆放在自家房前屋后,便于取用。可一旦发生火灾,会造成“火烧连营”的悲剧。就在2008年12月13日一夜,消防官兵就成功处置了6起麦草火灾,马不停蹄,彻夜未眠。
2007年夏天,李大爷家突然来了一群“不速之客”,扰乱了一家人平静的生活。一群马蜂从天而降,把家安在了李大爷家的屋檐下,多次蜇伤家人。正在一家人坐卧不宁的时候,邻居告诉李大爷从电视上看到过消防队摘马蜂窝的节目,于是拨通了消防大队的电话。大队领导连夜组织官兵对马蜂窝进行了集中清理,做了一件好事。
2008年8月初,急于去北京看奥运的刘先生一家来到车站后,才发现奥运门票忘在家中,而此时自家的钥匙已放到了乡下亲戚家,情急之下,刘先生拨打了“119”求助。两分钟后,消防官兵赶到小区,顺利将门打开,圆了刘先生一家看奥运的梦想……
据了解,今年以来,大通消防大队出警200余次,扑救火灾180余起,参加各类抢险救援、社会救助40余次,保护财产价值1000余万元,抢救人员47名;主动回报支持大队建设的企业5家。
以人性化管理构建和谐警营
走进大通县公安消防大队,一套集远程监控、119指挥调度、电子地理信息功能于一身的119调度指挥中心映入眼帘,战士们可从不同角度监控着数里之内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不同部位的消防安全。
大队长赵建中介绍,119调度指挥中心是由青海省桥头铝电有限公司投资290万元为大队无偿安装的,列入监控的重点单位一旦发生火灾,消防官兵就能及时发现并迅速出动扑救,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大队的营院里,规整的绿化带、健全的训练场、新建的室内晾衣房,布局合理的种植区、养殖区处处章显人性化管理的建队理念。
“打铁还得自身硬”。谈到部队自身建设,大队副教导员傅晨翔说,大队一直以人性化管理为突破,从关系官兵切身利益的小事做起,实实在在为广大官兵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成长环境。
长期以来由于受附近工业粉尘的污染,导致很多官兵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病。战士们的皮肤病时刻牵动着大队领导的心,几个月后,投资13万元的全封闭室内晾衣房建成了,确保了官兵的衣物不受粉尘侵蚀。浴室也进行了改造,增设了桑那设备,让广大官兵彻底摆脱了皮肤病的困扰。
在电教室,官兵们正在接受多媒体心理疏导教育。大队长赵建忠说,消防官兵承担的社会抢险救援工作日益复杂,这不仅对基层部队“三基”工程建设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更对官兵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能力建设提出了全新课题,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要切实打牢官兵置身复杂灾害现场的心理底线。
走进大队荣誉室,就像走进了一段浓缩的历史。这里有地方政府和各族群众送来的锦旗,有从省总队直至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颁发的各种荣誉证书,有令人惊心动魄抢险救援的场面……这一切静默无语却又生动鲜活地告诉人们,这是一支荣耀扑眼的集体,这是一支勇士济济的团队,这是一支为民出生入死的部队。
正是大队官兵外树形象、内强素质,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无私奉献的情怀感染了驻地群众,才会有各界人士用实际行动回报大队,支持部队建设。
一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警营,一群一心保卫驻地安宁的热血男儿,在古老而又文明的老爷山脚下,正以满腔热情书写着如诗如歌的动人篇章。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