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到“浦东浦西一个样”
上海消防应对着立体交通的崛起与挑战
我们在城市发展的脚步中,寻找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城市变化的缩影。30年间一幕幕历史瞬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难以忘怀的城市记忆。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上海的公共交通可谓是拥挤不堪,至今的老上海人,对那时在人缝中挣扎的情形仍是历历在目。上海黄浦江两岸长期悬隔不通的状况,留下了“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生活格言。1971年,松浦大桥建成,改写了黄浦江上无大桥的历史,同年6月建成的打浦路隧道,有效地缓解了客货车的过江难题,但这些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上海的交通难题。
上海城市交通的发展在上个世纪末,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尤其是随着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发生了巨变。
上海市政府重新规划了交通蓝图,为了建立与中国这座经济最发达的城市相匹配的交通系统,上海开始投入巨资,修建了黄浦江上的多座大桥,壮观的立交桥、高架路和崭新的地铁系统。
1995年,上海首条地下快速有轨干道———地铁一号线建成试运营。10年后,上海有十多条地铁线建成或在建。如今走在上海街头,随处可以见到正在建设的地铁线路或新站点。2002年底,上海建成了世界上最快的磁悬浮列车。上海立体交通网的崛起,终于使住在上海“浦东浦西一个样”。
随着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地铁和磁悬浮列车带来了上海城市的提速,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非传统性消防难题。各种消防难题的聚集叠加,一度困扰着上海消防的发展。
从经费缺乏到4年9个亿的保障
加大投入后的消防装备,把上海消防部队的救援能力和灭火效率提升到新水平
消防部队的职能,在过去的30年里,发生了三次大的转变。从开始的“防火灭火”,到“防火灭火、抢险救援”,再到现在的“防火灭火、抢险救援、反恐排爆”。面对前所未有的历史挑战,上海消防将自己的突破点定位在提升应对三大职能的作战能力上。
改革开放初期,消防经费投入有限。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上海市政府4年投入9个亿,使上海消防装备发生了质的飞跃。消防车辆从不到200余辆增加到600多辆,先后引进了大型通讯移动指挥车、压缩空气泡沫车、超高压水雾切割灭火车、防爆机器人、特种抢险防化救援车等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消防车辆装备、个人防护装备和特种器材装备,基本形成了满足防化、侦检、抢险、排爆等特殊任务和灭火作战攻坚任务的装备保障体系,有力地保障了灭火救援任务的完成。在提升消防安全硬实力的同时,上海消防部队在全国率先组建了可以随时应对高层、地铁、化工、船舶等特殊火灾和突发事件的灭火救援专业队伍,进一步提高了上海消防灭火救援的软实力。
从48个消防站到106个消防站
上海成为中国第一个消防站数量突破100的特大型城市
与上海城市一起提速的,还有上海公共消防站的建设。1983年,当上海消防总队按照中共中央(82)30号文件规定,纳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序列时,上海消防只有48个消防站。到2001年,上海消防站的建设增加到了69个。2002年开始,上海消防站建设突飞猛进,全市消防站近5年内几乎翻了一番,截至2007年底,上海消防站的总数达到106个,至此,上海成为中国第一个消防站数目超过100的城市。消防站的飞速发展,大大缩短了消防员抵达现场的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火灾等灾害事故对人民群众造成的损害。消防站的飞速发展,是消防事业纳入上海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建设大格局的缩影。
从人工报警到远程监控
FAS实现火灾防范由人防转向技防的划时代变革
2002年,城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FAS的出现,成为上海3500家联网单位的“电子眼”。FAS报警系统的探测终端,与联网单位的每一个火灾自动探测点联结在一起,一旦有情况发生,FAS接警中心的电脑工作台上马上就会有信息跳出,接警中心在与联网单位核实情况的同时,一份详细的火灾信息已经传到了119消防指挥中心。联网开通以来,城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FAS已经监测到近200起真实火警,早期报警提前15分钟,其中75%超外线上报119应急联动中心,为构筑上海火灾预警的安全屏障,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