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新名词:1995,市政府实事工程这个时代新名词出现
在城市消防的社会化推进中,三次实事工程,三次大的跨越
城市的改变,可以褪掉过去的很多东西,也可以创造崭新的事物。在改革开放30年的社会进程中,“消防实事工程”这个新名词的诞生,同城市消防的进步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1995年,消防实事工程这几个字第一次出现在上海市政府的办公文件当中,那一年“只出10元钱,买个灭火器,回家保平安”使30万居民家庭成了消防实事工程的直接受益者。从那以后,上海共为300万户居民家庭配发家用灭火器、消防救命绳和逃生手电筒。2002年至今消防部门又为20多万户老城厢居民安装了简易水喷淋和逃生装置,喷淋装置主要安装于老式居民楼的走道、楼梯等公共部位,能有效防止火势蔓延和确保居民逃生时楼梯等疏散通道短时间内不被烧毁。上海部分老式砖木结构的居民楼因安装了简易水喷淋装置后,火灾发生率和死亡率都下降了三成左右。
2005年开始,上海将关注弱势群体的消防安全列为全市消防工作的一个重点,主要针对的是以流动性著称的缺乏消防安全意识的713万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老龄化带来老龄人口“空巢”独居现象以及少年儿童的消防安全教育。这些实事工程,使上海的社会化火灾预防工作得到了质的改善,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消失的背影:
1997,瞭望塔退出历史舞台,灭火计划卡逐渐走进历史档案
在高楼林立的上海,消防中队那约20米高的消防瞭望塔楼已显得毫不起眼。可能还有许多人记得,30年前,消防队每一座瞭望塔都是辖区里最高的建筑。当时的消防队都设有瞭望班,瞭望班被分成4组,1人独成一组,分上午、下午、深夜、凌晨4个班轮流值守。早些时候,发现火情是以鸣钟的形式通知消防队,钟声一响,代表瞭望员发现火情。于是,消防队闻警出动。后来,有了单线电话,发生火警后,瞭望员直接将火情传送到消防总队,消防总队再安排所属辖区出警。消防瞭望塔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后来,瞭望塔开始被四周的高楼所淹没,消防瞭望塔再也无法登高望远。1997年,上海市消防局正式撤消了上海所有消防中队的消防瞭望班,瞭望塔至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与瞭望塔同样功能消失的,还有灭火计划卡。灭火计划卡就是消防辖区单位的一个个“消防档案”。一张小小卡片上,记载着这些单位的地理位置、消防通道等简单信息。2001年,现代电子灭火预案出现后,灭火计划卡开始尘封在了人们的记忆。
英模在成长:
2005,防消合一实现体制大整合,消防英模成为时代骄傲
时代在变革中发展,我国的消防体制也在改革的浪潮中不断整合完善。1983年1月1日,全国公安消防队伍纳入武装警察序列。1989年,实行警衔制,并启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上海市消防总队”名称。1991年,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总队对外改称“上海市消防局”。2005年,上海消防部队实行防消一体化体制改革,部队军政主官高配为少将警衔。
改革开放初期,上海的社会消防力量主要依靠联防队和企事业专职消防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社会消防力量已形成多种体制、多元结构并存的新格局。合同制消防队、村镇消防队、企业专职消防队、社区志愿者消防队等多种消防队伍,成为公安消防力量的有力补充。
30多年的消防发展历史,也是一部群英辈出的英雄史。他们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谱写了一曲曲人民消防为人民的奉献之歌,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群体和英雄模范。这些消防官兵以忘我与奉献,在迎接上海快速发展的挑战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30年弹指一挥间,但30年的巨变却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当我们感受上海消防发展历史的时候,我们也感受着一个伟大时代难以忘却的记忆。这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的伟大新长征,这是一个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不朽脚步。当我们今天纪念我们的祖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候,我们也见证着中国消防事业在这30年中翻天覆地的变化。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