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消防网

羊城名片:广州建城2222周年消防纵览

慧聪消防网 https://fire.hczyw.com 2008-07-06 11:08 出处:羊城晚报 作者:尹安学 江彬编辑:@iCMS
2008年6月30日……7时40分,沙太路一民宅打不开房门,消防官兵赶到,用破拆工具将门打开;8时56分,一名六旬男子要跳海印桥,消防官兵成功将他劝说下来;9时20分,昌岗路48号发现马蜂窝,消防官兵赶去摘除;13时36分

2008年6月30日……7时40分,沙太路一民宅打不开房门,消防官兵赶到,用破拆工具将门打开;8时56分,一名六旬男子要跳海印桥,消防官兵成功将他劝说下来;9时20分,昌岗路48号发现马蜂窝,消防官兵赶去摘除;13时36分,花都荔苑酒店门口,一辆机动车撞上一辆自行车,消防官兵赶去救人;15时53分,恒福路横枝岗一民宅煤气泄漏,消防官兵赶去封堵阀门、疏散居民……这一天,广州119指挥中心接警40多起,火警三成多,另外六成多是救人、开门、掏蜂窝等。

发展篇

卫星定位代替肉眼瞭望

广州解放后,新中国建立起新的消防体系,当时有消防队员121人,消防车10辆,拖拉泵2台,手抬泵3台。经过近50年的发展,广州消防发展到今天,已经有37个消防站、1600多名消防人员、160多支企业专职队伍、10万义务消防队员,登高云梯车、大功率泡沫水罐消防车、抢险救援车、拆破工具、生命探测仪等一系列现代消防装备,也已装备到了基层消防站。1978年10月,“广消1号”大型灭火船下水,更是引起国人高度关注。

1982年以前,广州消防部门一直在文明路的“消防总署大楼”办公。那时,大楼顶层建有一个瞭望塔,每天消防战士24小时轮流值班,用一只大倍数望远镜监视整个广州城,近到街头上两夫妻吵架,远到郊外的风吹草动,一切尽收眼底。有一年,值班的消防员崔钦凭肉眼发现了远在南海县的一家火柴厂起火冒烟,他及时报告,成为了“消防英雄”,被同行誉为“火眼金睛”。

改革开放后,广州高楼拔地而起,瞭望塔视线受阻,一年也观察不到几宗火情。1982年,瞭望塔被弃用。1983年,广州市公安消防局在瞭望塔东侧新建一栋高14层办公大楼,设立广州市消防通讯调度指挥中心,取代瞭望塔,配置有火警观望台、调度室、119报警台,装备有线和无线两套通讯指挥设备,可在半径56公里内联络和指挥灭火战斗。

1995年,原来只能同时接通两个报警电话的广州“119”,被改造成可以同时接通30路火警的系统,智能报警系统还能详细记录报警电话号码等资料。

2006年7月26日,广州市城市消防通信指挥系统成功地从旧系统切换至新系统,新系统配备了GIS地理信息技术、GPS卫星定位技术和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能即时了解消防车辆行进位置,实现接处警、事故跟踪、业务资料管理、信息收集、统计查询等多种业务工作的智能化,能即时合理调配警力,提高部队扑救火灾及处置其他灾害事故的处置能力。通过新的接处警系统,指挥中心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直接向消防中队发布出警命令,并直接打印出车单及火场电子地图。

基础篇

八十年前广州领先全国

早在80年前,广州消防已经开始向现代化迈进了。

上世纪20年代,陈墨香从英国留学归来,成为广州消防总署署长,他用国外先进的消防思想,为广州添置了大量先进消防装备,广州的消防实力在国内处于领先位置。在他的倡导下,1921年广州从德国购进首批“奔驰”灭火车。解放前就当上消防队员的皱栋材回忆:“这批车是硬胶实心轮胎,拉链式转动,称得上是国际先进水平。”

1924年,一栋高达29米的消防总署大楼在文明路49号拔地而起,成为当时广州最高的建筑物。广州第一艘消防船“景华舰”也出现在这一时期,舰上配有45支水炮,停靠在海珠桥脚的珠江河畔。据说当时陈墨香为了树立消防威望,曾率队乘“景华舰”到香港访问。可惜在日寇侵占广州期间,该消防舰和多数消防车都在日军轰炸中被毁。

转型篇

城市救援服务居民生活

“灭火再也不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了!”昨天,广州市公安消防指挥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的工作主要内容已经转到城市救援、全方位服务居民生活方面。

1998年实施的《消防法》明确规定,公安消防部队有参与社会抢险救援的职责。随

后,广州消防部门的救援装备得到极大改善,从疏通下水道、开门,到防范毒气泄漏,无论在设备和技能上,广州消防都有能力应对。广州市公安消防指挥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处理非火灾警情,已经占到他们工作量的2/3。

很多事情听来让人忍俊不禁:人民公园附近的一个公共厕所里,一位老人不小心把手机掉进马桶,他伸手去掏,手机是拿到了,但由于水泡,他的手膨胀变大,被马桶夹住了。有人拨打119,消防员赶来,用破拆工具将马桶拆除,老人才抽出手来。

摘马蜂窝则几乎是广州每个消防员都经历过的事情。市消防一大队的蒋杰告诉记者,马蜂窝摘多了,他们的经验也多了很多———用密封袋兜向蜂窝,迅速打包;用水枪扫射蜂窝;在蜂窝旁放火,将整个蜂窝彻底烧毁……

处理这些事情,会不会影响救火?广州市公安消防指挥中心负责人认为,群众有需要,消防官兵就有责任有义务满足。从实战看,非火警情的处理风险不高、难度不大,通常只需出动一辆消防车、两三名消防员。广州各消防中队几乎都有20名以上的消防员,配备4辆以上的消防车,完全不会影响火警的处理。即便同时遇上火警,也可以通过全市范围调动警力,随时补充。

历史篇

设施简陋惨剧连绵不绝

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四月二十日,有人在广东提督学署(现教育路南方戏院附近九曜坊)演戏。戏台用竹子葵蒲苇叶搭成,周围还搭了不少席棚作为看台,当时入场观众有4000余人。演戏之前,有人在场内聚赌,他们听说南海县署的差役准备赶过来捉赌,便关闭学署东辕门,只留西辕门出入。

正看戏时,有人用纸媒点火吸水烟筒,不料不慎点燃席棚,烧着戏台,火借风势,一时间烈火熊熊,场内秩序大乱,观众纷纷逃命。但东辕门出口已被关死,西辕门出口过于拥挤,周围又是窄街小巷,年轻力壮者尚可越墙而走,缠足妇女和小孩则走避不及,有二三百人被当场踩死。

这场大火中死难者达1400多人,许多尸体面目全非,亲人无法辨认,只得由官府收殓。《番禺县志》记载:“哀号之声震道路。”尸骸“层累积沓,各以手相挽。”惨状令人不忍目睹。

千年商埠,商铺一字排开,埋藏着不少安全隐患,聪慧的广州人想方设法与火魔斗争。

在商铺旁边放置水缸,成为千百年的人们防火的通常做法;明清时期,一些应急灭火工具也被发明出来,比如便携式“水枪”,可以抽水扑火。

但是,上述设备都十分简陋,难以应对大火。随着商贸的飞速发展,迫切要求加强消防建设,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继天津、南京等地之后,广州在今海珠南路成立官办消防所,随后分别在禺山关帝庙、西关华林寺、河南海幢寺设消防分所。

当时政府的消防队员很少,民间力量自发行动起来,成立了消防队。自来水公司在各街成立救火义勇队(名曰水车会),每队数十人,配备水车,每遇火灾,义勇队随水车出动救火。各街道也装上带帆布的水龙头(时称太平龙头),遇到大火,可以开水,直接灭火。大户人家屋前还自掘水池,屋后自设水缸,发生火灾,可就近取水。

但这种消防方式仍十分简单,民国四年七月十三日,洪水冲浸广州城,十三行商民避居楼上,中午做饭引燃大火,火龙蔓延,2000多家店铺、民房一毁而空。

羊城名片:机场灭火

1990年10月2日,厦航一架波音737客机遭劫持。上午9时许,飞机在白云国际机场降落时,撞上了停靠在机场内的两架波音客机,引发油罐爆炸,一架飞机爆炸起火,另一架油箱及机身起火。白云机场公安消防中队在飞机相撞的瞬间,出动3辆大功率泡沫灭火车夹攻,仅用12秒钟,

就将一架被撞飞机燃起的大火扑灭。随后赶来的消防车迅速将另两架飞机上的大火扑灭,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

随后,白云机场公安消防中队官兵立即攀上飞机,抢救幸存乘客。

0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