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消防网

消防文化:我国清代至今火灾报警方式

慧聪消防网 https://fire.hczyw.com 2007-07-05 08:27 出处:中国消防在线 作者:张健 编辑:@iCMS
清代火灾报警,仍旧按传统的方式,派人值班瞭望、敲锣鸣钟,或白日扬旗,夜间挂灯。为了及时发现火警,起火之初,即有效地扑灭火灾,清代的城镇大多利用地点适当的城楼、鼓楼、钟楼或者其他有一定高度的建筑作为火警

清代火灾报警,仍旧按传统的方式,派人值班瞭望、敲锣鸣钟,或白日扬旗,夜间挂灯。为了及时发现火警,起火之初,即有效地扑灭火灾,清代的城镇大多利用地点适当的城楼、鼓楼、钟楼或者其他有一定高度的建筑作为火警瞭望台,并派专人负责瞭望。如乾隆年间湖南巡抚制定的《救火事宜》规定:


“于城中极高极中之处,派各兵役二名,轮流值日。楼上瞭望,见火警即行吹号或撞钟鼓,闻声即各处以号,顷刻四达。又办马夫四名,驰马速报各官,夫役兵丁登时聚集。”

清代后期,警钟楼的设施逐渐改进,瞭望报警的组织和信号日趋严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汉口水塔建成后,在水塔的顶部设火警瞭望台,配置一口重2240磅的警钟,设瞭望人员四人,每遇火警,首先敲乱钟三十响,再按照全城所划的九个地段,分别按预定的信号报警,而且白天在塔顶显示红旗,晚上挂红灯。

上海租界火政处于同治十年(1871年),在中央捕房建了一座火灾报警钟楼,悬挂从英国运来铁钟一只。报警方法:先敲钟五分钟,然后按每十秒钟间隔后分别敲1—4下,代表四个火灾地区。光绪六年(1880年),以1500美元从美国购进一口价值5000美元、重6150磅的铜钟,将铁钟换下,在虹口捕房又建一座报警钟楼。光绪十八年(1892年),虹口钟楼铁钟破裂,又用1912两银子从美国进口一只新的大铜钟。

上海救火会于宣统三年(1911年)建造一座高六层的瞭望塔,塔上还挂有重4800磅的报警铜钟。是当时上海最高建筑,可以俯瞰全城。该塔至今尚存,是我国惟一的清代消防瞭望塔。

2000年4月6日,天津《今晚报》(增刊)登载了3张反映清朝末年天津景观的老明信片,并附有介绍文章。这3张明信片的画面,让今人了解一个世纪前天津消防镣望报警的设施提供了有力的史证。特转载如下:

清末天津“官银号”的景观:在马路的一边,矗立着一根杆子,杆顶部有斗,上面站立一人。这就是当时消防队的瞭望哨。这种设施,“世居河北一带”的七八十岁老人,“不仅未见过,连听也末听说过”。

天津城南海光寺前的大钟,光绪四年(1878年)德国制造,光绪七年(1881年)挂在海光寺。这种钟显然是消防报警用的,当时上海租界曾先后两次从美国进口这种供消防报警用的大铜钟。

天津英租界的消防报警钟: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后,被英军掠至维多利亚花园作为消防报警钟。1922年移到南开大学,日本侵华战争中被日军掠毁。

近代的火灾报警信号。首先是从电铃开始的。同治十年(1871年),上海租界火政处下属维多利亚消防队(今上海北京路消防中队所在地)与火政处之间,安装了直通电铃,双方都能互相报警。只要把按钮一按,电铃一响,就知道有火灾发生。

同治八年(1869年),美国其昌洋行私自设立了从虹口洋行到金利源码头间的电报线。这是列强在中国设立的第一条陆上电报线。同治十年(1871年),工部局火政处处长办公室安装了电报机,与几个巡捕房相连。

同治十二年(1873年),工部局火政处采取了一个重要步骤,架设一条完全独立于电报线路的专用线路,建立火警报警系统。以火政处总部为中心,有专门线路与维尔饭店、俱乐部等重要单位以及维多利亚消防队、虹口捕房、虹口钩梯队、火政处处长住宅等相通。这是我国城市中出现的第一个火灾电报报警系统。

光绪八年(1882年),丹麦大北电话公司首先获准在上梅租界经营电话业务。当时电话称“德律风”,是英文“Telephone”的音译,这是比电报更为直接的通讯工具。光绪十年(1884年),中日电话公司承担起火政处原来电报火灾报警系统的维修保养。第二年工部局决定接受该公司新建八个电话火灾报警站,并使其与中央捕房火政处和电话局相连,整修原来的电报报警系统。这是我国城市中首先出现的火灾电话报警系统。

中国其他城市经营电话业务要晚一些,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在青岛设立邮电局,开始经营电话业务,不久又在汉口安装市内电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丹麦人濮尔生乘机在天津架设市内电话,第二年延伸到北京。

0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