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障电弧探测器的历史发展
由于故障电弧所造成的巨大危害,早在上世纪30年代,国外,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通过建立电弧的数学模型对故障电弧的特性进行了不断深入的理论研究。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一些科学家通过故障电弧点附近常常伴随着声、光、热、电磁辐射和压力等物理现象,利用温度、声音、光敏及压力等传感器,制作了故障电弧检测系统,但这些系统主要用于防范低压开关柜中的故障电弧,对于配电线路中发生的故障电弧,由于其电流较小,物理现象微弱,而且燃弧位置难以预测,这些特点大大增加了低压配电线路中故障电弧检测的难度。
随着研究的深入,相关专家发现配电系统出现故障电弧时,线路中的电流、电压波形会相应变化,因此开始转向了对电弧电流、电压的检测技术的研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电弧探测装置的开发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特别是1999年美国率先颁布了用于规范AFCI产品(电弧故障断路器,ArcFaultCircuitInterrupt)的UL1699标准以来,极大的推动了电弧故障检测技术的发展。
在我国,2014年国内标准GB14287.4《电气火灾监测系统第4部分:故障电弧探测器》、JB/T11681《电弧故障检测装置(AFDD)的一般要求》相继发布,极大的促进了国内对于故障电弧监控装置的研究发展,加快了该类产品的市场推进步伐,完善了我国在电气防火领域的监控部署。
故障电弧探测器的一般应用
根据国家标准条文的规定及要求,当前的故障电弧探测器的一般应用在线路长度小于100米的照明线路中。但随着故障电弧探测技术的不断实践、发展,其应用场合将会不断的扩大,包括各类动力线路、家庭配电线路、公共设施供电线路等是未来的应用对象。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