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凌晨4时39分,南京市雨花台区明尚西苑6栋发生火灾,截至23日24时,已造成15人死亡,另有44人在院接受治疗,其中1人危重、1人重症。
南京市消防救援部门通报,经初步分析,火灾为6栋建筑地面架空层停放电动自行车处起火引发,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而据当地媒体报道,2019年该栋楼就曾因电动自行车车发生过火灾,起火位置同样是停满电动自行车的架空层。
安全警钟又一次敲响。近年来,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停放等原因引发火灾的危害持续显现,也是上海火灾的显著特点之一。据消防救援人员介绍,一些市民群众使用电动自行车时安全防范意识仍较淡薄,存在超负荷、长时间充电,改装、加装电瓶等行为,致使火灾成灾率和死亡人数呈上升趋势。
那么
电动自行车到底能不能停在架空层?
小区是否有车辆安全充电和集中停放设施?
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停放顽疾能否杜绝?
一、电动自行车到底能不能停在架空层?
消防专家表示,按照现在规定,需要把电动车单独集中停放管理的,不能让电动自行车进居民住宅楼是原则。最安全的方案,就是露天设立单独停放点,但实际操作中,有的小区是单独在地下一层设有停车库,供停放和集中充电使用,还有的就是在架空层停放。
地下室的停放电动自行车点,需要安装监控、消防设施,这也是必要前提。“不是说所有的架空层不能停放”,专家说,但如果在架空层停放,前提必要条件是必须做到砖墙隔断,“形成一个左右上下都密闭的空间,可以阻断火势蔓延”。而涉事小区架空层,是半开放式的,甚至还和一楼的入户大厅相通,没有形成密闭空间。
专家说,如果要放在架空层停放,架空层做到隔断外,还必须是和楼梯入口分开。当然这就意味着居民停好车后,以后要绕一段路才能到门厅入口,而这在很多地方,有的小区明明有地下停车库,居民却还是在架空层停车,就是图方便不用多走路。
这些小区情况,和这次南京火灾的小区一样,在当时设计时并没有考虑电动车停放位。而小区物业为满足小区电动车集中充电,在架空层安装了充电桩。这也埋下了安全隐患。
由应急管理部制定、2021年8月1日起实施的《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应急管理部令第5号)(下称:《高层规定》第三十七条规定,禁止在高层民用建筑(注:指建筑高度大于27米的住宅建筑)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鼓励在高层住宅小区内设置电动自行车集中存放和充电的场所。电动自行车存放、充电场所应当独立设置,并与高层民用建筑保持安全距离;确需设置在高层民用建筑内的,应当与该建筑的其他部分进行防火分隔。电动自行车存放、充电场所应当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充电设施应当具备充满自动断电功能。
2023年4月13日,国家消防救援局有关人士也曾就架空层停放问题,也作出过回应:根据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2019)的规定,民用建筑的架空层是指采用结构支撑且无外围护墙体的开敞空间层。高层民用建筑的架空层内如果设有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或安全出口,根据《高层规定》,同样不得停放电动自行车或为电动自行车充电,避免引发电动自行车火灾,影响建筑人员疏散安全。
此次火灾的小区架空层设计上并没有做到“围墙”隔断,按照《高层规定》规定,该架空层是不可以停放电动自行车的。
从时间线看,小区架空层停车是2019年开始的,要早于2021年8月1日实施的《高层规定》。律师分析认为,物业对小区的公共场所有管理义务,当时小区居民为了方便把车停在架空层,物业当时可能出于服务的初衷考虑加装消防设施,但后续没有管理到位,没有根据规定及时做出调整。同样,相关部门在《高层规定》出台后,也没有根据新规定,及时做出调整和监管。
二、治理乱充电顽疾
为了消除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和停放带来的安全隐患,相关规范和管理措施正在不断完善。
2021年5月1日起实施的《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明确,禁止电动自行车在建筑物首层门厅、共用走道、楼梯间、楼道等共用部位,以及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及其两侧影响通行的区域、人员密集场所的室内区域停放、充电。
近年来,上海持续推进电动自行车集中安全充电场所建设,“为住宅小区新增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及“为老旧小区内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场所加装消防设施”,被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随着管理制度和相关设施的完善,市民群众的安全充电和规范停放意识得到显著提升。
静安寺附近的申田大楼是一个老式小区。尽管空地面积很小,小区仍在寸土寸金的楼栋旁开辟出了一间车棚。走进车棚,只见数十辆电瓶车在过道两边整齐停放,有的正在充电。每个车位都有对应的插座,灭火器、消火栓等消防器材一应俱全。
大楼的保安师傅回忆,自从有了可充电的停车棚,几乎没有居民再把电动自行车推进楼道了。“我们负责保洁的同事每天也会在楼道里看的,如果发现电动自行车放在楼里,我们会找居民把车推出来停到车棚里。”
但也有一些小区,尽管有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和停放场所,仍有居民将电动自行车停放在楼道里。静安区延平路某高层小区,地下一层建有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停车库,车库也有很多空位,可很多居民却把车停在小区地面上。
记者看到,该小区里的电梯口、楼门口全都贴有“电动车不能上楼”标识,且小区楼下设有监控,但记者随机走访发现,仍有电动自行车停在楼道内。
有小区居民表示,充电棚内充电设备有限,“车库坡道很陡,晚上去过几次,根本抢不到位置,不如推到楼道里方便”。也有居民说,地下集中充电车库充电有点贵,“充满一次要两三元,自己在家充,几毛钱就够了”。
对于这种情况,上海一些小区安装了智能梯控,防止电动自行车违规上楼。静安达安花园小区就增设了梯控装置的尝试,只要有电动自行车进入楼栋,电梯就会停运。
“没装梯控拦截系统前,再怎么宣传、警告都收效甚微。”物业人员说,此前安全宣传没少做,物业公司、居委会、街道办的联合检查也有,但楼道里常能看到停放的电动自行车。“直到这个系统启用,情况一下子好了。有的车主不满意,来找我们理论,但是为了安全我们反复说反复讲,最后还是可以做通业主工作的。”
三、充电缺口问题如何解决
这些举措,进一步缓解了电动自行车无安全充电场所的问题。但同时也要看到,尤其是中心城区的老旧小区,安全充电场所仍存在较大缺口。
住在静安某老小区的汪女士有一辆电动自行车,用于上下班通勤到地铁站。两年多时间里,她一直手提电池到4楼家中充电,平均每周充电一两次。但每次看到电动车自行车在家充电引发火灾的新闻,汪女士总是心里一紧。“没办法,小区没有集中充电装置,难道买了不骑?”她表示,如果小区有集中充电点,自己很愿意去那里充电,“毕竟在家充电有危险,谁也不想冒这个险”。
类似情况并不少见。上海部分老旧小区由于空地有限,无法满足集中充电设施的建设要求。也有一些居民区,因为资金短缺、管理责任不清晰等原因,导致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场所改造陷入困境。“搭新的车棚要钱,跟停车库放在一起,车主担心一旦出事波及自己,所以这事在小区永远没法通过。”一些新小区的居民告诉记者:“放在老式小区可能政府还能补贴一点,我们这样几乎没有可能。”
面对这些现实情况,电动自行车安全充电难题是否有其它解决办法?记者注意到,在上海街头和部分社区,一批电瓶车智能换电柜和充电柜,为电动自行车安全充电提供了新思路。“有些小区管得严,不允许住户将电瓶带进室内充电。也有用户安全意识比较强,担心回家充电发生意外。”某品牌智能充电柜运营方工作人员介绍,充电柜刚好能满足这部分群体的需求。“一般用户晚上下班后入柜充电,第二天白天上班前取出,每块电池在柜内停留的平均时间为10小时左右。”
这些智能充电柜具备高温报警、过载保护、漏电保护、自动灭火等十余项功能,能有效保障电瓶充电安全。“目前在用的智能充电柜,大多已经跟公安、消防物联网、社区综合治理平台等联网,实现电瓶车充电安全管理的智能化、可视化。”消防救援人员表示,在一些不具备集中充电场所改造条件的老旧小区,智能充电柜作为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管理的有效补充,通过“车电分离”的方式,能进一步降低火灾隐患,减少灾害损失。
一些市民表示,电动自行车安全充电和停放问题已经成为上海城市管理的一道难题,希望有关部门摸清电动车底数,加强登记管理,并根据小区实际情况,或增设改造停车充电场所,或跨社区提供集中管理服务。此外,属地和执法管理部门也要加大对楼道停放电动车或充电等危险行为的发现和处罚力度,进一步消除安全隐患。
截至2023年12月,上海约1.3万个住宅小区中,已有约1.25万个住宅小区建有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2月24日,上海市物业管理事务中心发布最新通知,2月24日起,开展全市范围住宅小区运行安全管理专项检查工作,最大限度防范化解住宅小区内各类安全隐患。
四、上海即日起开展专项检查行动
据国家消防救援局统计,2023年全国共接报电动自行车火灾2.1万起,相比2022年上升17.4%,这一数据目前呈连年增长的态势。电动车频频起火的直接原因,多为充电设备出现故障导致燃爆,因其起火速度快、释放大量有毒气体,极易造成居民伤亡。
昨天(24日)下午,上海市物业管理事务中心发布了《关于开展2024年一季度住宅小区消防安全管理专项检查的通知》(以下简称为“通知”)。2月24日起至3月31日,上海将开展“2024年一季度住宅小区消防安全管理专项检查”。关于消防安全,住宅小区物业经理履行每日自查职责,包括灭火器在有效期内且能正常使用,消防车通道、疏散通道、安全出口顺畅,电动自行车集中存放地监控设施完好,严禁在建筑内共用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处等公共区域停放电动车或为电动车充电等;关于地下空间,通知要求地下车库无住人现象,地下车库内无乱拉电线现象,不得储存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物品,不得擅自占用地下空间共用部位等。
通知要求,各房管集团、物业服务企业要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度,督促小区经理加强住宅小区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完整准确记录,确保完好正常运行;加大小区建筑物门厅、共用走道、地下空间、电梯、消防车应急通道等共用部位的日常巡查,重点关注电动车存放区域消防设施、监控设备是否完好无缺,若无监控设施的,物业企业加强巡逻巡查频次。
“住宅小区项目经理要履行每日自查职责,并通过上海智慧物业APP或上海市物业管理监管与服务信息平台,及时、准确录入自查信息。”上海市物业管理事务中心主任徐建福介绍,物业服务企业还要主动会同街镇、居委会和业委会等开展消防安全防范宣传工作,通过电子显示屏、公告栏等方式发布有关预警信息和安全提示,提醒业主、使用人做好消防安全隐患排查,引导居民开展“三清三关”,即清理楼道、阳台、厨房可燃物,离人关闭电源、火源、气源,提高居民安全意识,防范事故灾害发生。
记者从上海市房管局获悉,2016年以来,上海结合住宅小区综合治理和市、区两级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平安工程、街镇惠民工程等持续推进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建设。截至2023年12月10日,全市约1.3万个住宅小区中,已有约1.25万个住宅小区建有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已基本实现本市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应建尽建”。对于无场地建设条件的住宅小区,各区政府可以通过因地制宜建设露天分散充电桩、充(换)电柜、小区外公共充电设施等方式,实现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全覆盖。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