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消防网讯CFIC2018中国消防安全产业大会注册报名相约9月14日第十一届消防行业品牌盛会
宋代的房子,多是这样挨挨挤挤,一旦起火,很容易火烧连营。
古代灭火利器:水囊、麻搭、唧筒、水袋
高危
竹木楼一点就着
地方官教民制瓦
每到夜幕时分,广州城的大街小巷就会响起“火烛小心,水缸满满,灶仓清清”的呼喊声,那是官府委派的“喊火烛”人员在提醒大家谨防火灾,而大马站、小马站等兵丁集中驻扎的地方,军营大门上都会高挂“慎火停水”的标语,“慎火”好理解,意指小心用火,“停水”,其实是储水、积水的意思,可见人们对火灾的恐惧与警觉。
珠江畔淤滩
变身繁华“开发区”
如果只用一个词来形容宋代广州城的特点,那就是“人多”。不信,翻开当时或是在广州做官,或是来广州一游的文人写下的诗歌,你就能体会到了。不管是程师孟老爷子描绘的“千门日照珍珠市,万瓦生烟碧玉城”,还是曾丰笔下的“十万人烟城缭绕三千世界水週遭”,抑或是方信孺说的“真珠市拥碧扶栏,十万人家着眼看”,说的都是同一层意思。如果不是因为人多,当时广州的数任父母官也不会一次次扩建城池,不但修成了东城、子城(中城)和西城,还在珠江畔新涨出来的淤滩上修起了雁翅城,因为这里也聚集了大量居民和商贾,俨然一个“开发区”,不修城墙保护都不行。宋代的广州城,其版图多在今日越秀区,据《越秀史稿》记载,南宋末年,广州城内人口应不少于20万。像朝天街、米市街、高第街等诸多有名的老街,都成形于宋代,而城外也不断开辟新的村庄,这些都是人口激增的证明。
我们说宋代广州城有东城、中城、西城和雁翅城,但其实每座城都不大,到了明代初期,主政广东的永嘉侯朱亮祖将三城(东、中、西三城)合一,还实施“北扩”计划,把北城墙修到了越秀山,周长不过只有13公里,我们现在开个车,一会儿就绕完了。十万人家,聚集在几个今日看来很迷你的城池里,还要划出大片官衙区,那时又没有高楼大厦,可见有多拥挤。更要命的是,当时的广州城外有大片森林,偶尔还有大猩猩出没,竹子和木头,更是要多少有多少。我们以前也说过,从秦汉直到宋代,本地居民都喜欢住在竹木搭成的“吊脚楼”里,底层架空,防潮防湿,屋顶用树叶或茅草铺成。这种建筑最大的特点是“一点就着”,而且马上“火烧连营”。虽说屋子被烧了并没啥损失,但人被烧了,就啥都没了,而且一路烧过去,商铺和官衙都要遭殃。
多任父母官
推广陶瓦防火灾
由于我查阅史料的能力有限,没法知道宋代广州城到底发生过多少次火灾,但像张九龄、宋璟、魏瓘等唐宋名臣驻留岭南时,都把教百姓烧瓦看为紧要之事,而烧瓦的目的,就是为了防火,可见火灾是他们的心腹大患。当时的老百姓普遍没啥钱,要让他们一下子都住进砖瓦房,不太现实,但就算住个土坯房,换上瓦房顶,那防火系数也会大大增加。经过几代地方大员的努力,到了北宋熙宁年间程师孟老爷子的年代,城里多数人家的屋顶铺上了陶瓦,吊脚楼也慢慢消失,故而才有了“万瓦生烟碧玉城”的盛景。
防范
百姓烧纸钱要向“消防队”报备
要有效防火,光靠换瓦肯定是不行的,好在当时已经有了专业消防队伍,叫作“军巡铺”。据史料记载,当年的广州城内,每走几百步就有一个军巡铺,每铺三五十人。要知道,当年从朝廷到地方,对消防都极其重视,毕竟皇宫里起过几次大火,烧得皇帝肝都疼。所以,消防队隶属军队编制,用的都是精兵良将。在开封或临安服务的消防兵,身高必须在一米七以上,身形矫健,飞檐走壁不在话下,在广州城内服役的消防兵,就算稍逊一筹,其实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有些军巡铺内还建有望火楼。望火楼往往高十米以上,便于登高望远。那时没有119,等到事主发现起火后,撒腿跑过去报警,消防兵“接警”后才出动的话,黄花菜都凉了,故而消防兵在望火楼上日夜守望,不值班的就住在楼下营房里,一见火起,值班的消防兵白天用旗帜、晚上用灯笼发出信号,指明火警方向,然后大家火速集结,一边派人飞马向长官报信,一边迅速前往火场扑救。按当时的法令,平民百姓在路上遇见地方大员的车马,是一定要避让的,只有消防兵是例外,遇见再大的官都不用让路,这是皇帝给的特权。据有些历史学家的研究认为,宋朝的望火楼是世界首创。当年广州城洋商云集,他们看着巍峨的望火楼,想必在惊奇之余也会多一分安心。
当年的消防兵,除了救火,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日常巡逻,防范隐患,所以才叫“军巡铺”。上文说了,宋朝皇宫起过几次大火,有一次还一下子烧掉了5000多间房屋,把皇帝烧得眼都直了,故而朝廷颁布了许多防范火灾的法令。比如,老百姓祭祀祖先,烧点纸钱,或者在田野里烧点野草,都得向军巡铺报备;城内大小仓库,必须建在水边,到了夜间一律不准点油灯、烧蜡烛……这些都需要消防兵去日夜巡查。此外,他们还常要入户巡查百姓灶下的柴火有没有熄灭,“防火桶”(其实就是一个大水缸)有没有储满水。说起来,消防兵的事儿还挺多,故而他们吃皇粮,大家都没话讲。
灭火
动物膀胱制水囊竹筒变身“消防泵”
俗话说,百密总有一疏。火警一起,严阵以待的消防队就该施展绝技了。且看他们的装备,有水桶、水囊、水袋、唧筒、梯子、斧头、锯子、云梯、麻搭、绳索……水桶、水袋好理解,水囊和唧筒到底是何方神圣呢?原来,水囊是用猪或牛的膀胱制成的,里边盛满水,消防兵拿起来,用力掷向起火的地方,猪(牛)膀胱一破,水倾泻而出,就有灭火之效;至于唧筒,其实是一个长竹筒,下方钻了一个个洞,竹筒上装根杆子,消防兵拉动杆子,水从孔内喷射而出。这是比较原始的消防泵,射程与流量都很有限,但有消防史专家考证称这也是世界首创。麻搭则是一根两米长的铁杆,上面裹了散麻。消防兵在散麻上蘸上稀泥,在火场猛力扑打,不怎么严重的火,经过这番努力,往往就可以灭了。
话又说回来,如果火势太大,怎么也灭不了,那该怎么办呢?这时,斧头、锯子和铁锚就派上用场了。消防兵挥起拴着长链的铁锚,钩住房梁,使劲一拉,房子就倒了,同时斧子、锯子一起上,火速清除周围障碍物,火源被切断,大火慢慢就熄了。这就是大宋广州城流行的灭火绝招:冒火拆房。如果火势太大,消防兵还会看风势,迎着大火的方向多拆几座,以免火势蔓延。
大宋消防兵武艺高强,灭火时常会引来很多人旁观。不过,“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表现,还是非常危险的。地方官最怕的就是火灾动摇民心,有人倘敢说风凉话,碰到严厉的指挥官,没准就会被一刀斩了,还没处喊冤。当年包拯在开封指挥灭火,有个浮浪子弟故意逗趣,问消防兵,取水是用甜水巷的水,还是用苦水巷的水,这一句话传到包拯耳朵里,包拯二话没说,把这家伙拉下去砍了。虽然我没有在本地史料中找到类似事件,但像魏瓘、程师孟这样的一代名臣,都是刚正不阿,能不能纵容看热闹的人说风凉话,也是个疑问。所以,越是看上去可以凑热闹的地方,越要对受害者抱一份同情心,并因此管住嘴,这句话,直到今天一样有用,不是吗?(采写/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月华图/fotoe)
(注:本文参考了《宋代城市防火》《宋代火政研究》等资料。)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