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消防网讯CFIC2018中国消防安全产业大会注册报名开始消防品牌荣耀直击
中国第一支专业消防在成都诞生
在清光绪二十九年(即1903年),全国首批成立了三支专业消防队,其中一个就是成都消防,当时它的正式名称是“四川省警察局消防警察大队”,办公地点就在华兴街。
当时,消防队员没有电话、电台,但他们有着特殊的方法来发现火情。清光绪三十年,华兴街总局修建了一座木制“望橹楼”,高10丈、宽4丈5尺、上下共5层,在楼顶悬有一口铜钟。发现火情主要靠眺望,一旦发现哪里冒烟,眺望员就立即喊人并拉响铜钟报警。此楼在华兴街一直使用到解放初期,后因修建百货楼而被拆除。
警局里设瞭望塔消防队员登高观火
“走马街有火,走马街有火!”100多年前的一天,成都华兴街的“制高点”——“望橹楼”钟声突然敲响,一群消防警察推着一辆有个大水桶的“人工压力水龙”,穿过商业场、春熙路,挤开围观的人群,10多个身强力壮的大汉压着大杠杆,把大水桶里的水压出来,喷向起火的阁楼……
据《成都通史·卷七》(民国卷)记载,民国时期,成都房屋多为木结构建筑,居民生活燃料多以木材为主,极易引发火灾。在80年前成都消防还专门制作了消防宣传广告,告诫当时的成都市民“大火比盗贼还凶猛,须同防瘟疫一样谨慎对待”,还提醒市民“烟头、纸、煤、干草需要妥善安置”,建议市民夜间家中要蓄水。此外,这份广告还有一个人性化的提示,提醒市民遭遇火灾时,“不可只顾财务”。
除了文字,广告还配上了生动的插图,描绘出当时华兴街警察局的大门和里面观察火情的瞭望塔,瞭望塔上还“飘”着一面写着大大的“防”字的红旗。据了解,当年出现火情之后,市民大多敲锣示警,消防队员就会登上瞭望塔,查看何处失火方便救援。此外,当时消防队常用的灭火工具手推式人力救火车、梯子等都登上了广告插图。
推着“水龙”赴现场
在成都消防队史馆里面有一个复原的“人力水龙”雕塑。“人力水龙”相当于现在的消防车,出火警时由人推着赶往现场。
它的主体是一个椭圆形大桶,桶深、桶径都在1米左右,能盛1立方米多的水。桶的上方有类似于杠杆的工具,桶的底部有滑轮,灭火队员能将其随意移动。
它完全靠的是人力,从当时用“人力水龙”灭火的照片可看到,八九个身强力壮的灭火队员围站在水龙四周分工合作,靠深桶上方类似于杠杆的工具将水压出,另外两名队员则将水带接在桶的两侧,桶里的水通过水带喷出灭火,最高灭火高度可达10米,这在当时的功效不亚于现在的高喷消防车。
最早火警电话不是119是09
家中或邻里遇火警怎么办?电话出现后,成都市也公布了三个火警电话:33,1000和9。在成都市档案馆出具的一份当时关于管理火事的临时办法中,就有提到“管区发生火警有不可收拾之势,守望警士须以市用电话告知本队……”而公布的电话就为这三个。在此办法中也提到,报警者需要将自己的身份名字同时申述以资联系。
1933年成都消防队编制仅有76人
据《成都通史·卷七》(民国卷)记载,清末的成都警察机构,建立之初即设立了消防队,人员约200名。1919年10月,成都单独成立了消防队,编制为68人,归当时的四川省会警察厅消防督察处管辖。
1933年,四川善后督办公署督办刘湘,饬令成都市公安局更名为“四川省会公安局”。在其行政科下设有消防队,对外称“四川省会公安局消防队”,编制76人。有水龙3部、水标3支、水袋6根、水枪20支、水桶80个、木梯3架,还有斧头、十字锹等工具。
到了1937年四川省公安局奉命更名为“四川省会警察局”,消防队也随之改名为“四川省会警察局消防队”,编制73人。而在1941年,四川省会警察局消防队正是扩编更名为“四川省会警察局消防大队”后,编制也增至194人。大队下属6个分队,除一二分队驻守华兴街局本队外,三分队驻外东牛王庙,四分队驻外南真武庙,五分队驻外西回龙寺,刘分队驻外北水神寺。
当时消防警察大队配备的消防器材,就有救火车一部,人工唧筒六部,还有水桶,火钩,斧头等工具181件。另外省会警察局分局,分驻所,派出所均配有唧筒18部,及简易消防拆卸工具2000余件。
除了官方专职消防队外,1905年四川通省警察总局规定除专职消防队外,令就近轿铺,茶坊,指定轿夫,水夫为“义务消防”,遇到火警便立马到集合地发给消防工具,戴上安全帽提上水桶便前往火场。救火完毕归还用具后,每名还给钱百文。这是成都义务消防队的雏形。
1934年,鉴于人口密集,火警时有发生,当时的四川省公安局采取混合消防形式,召集青壮男子组编义勇消防队。在较密集街道,各街道成立一个分队,小街道三四条街合编为一分队,每队40人,总计四千余人。这也是成都市消防第一支正式义务消防队。
到1936年,成都共有消防队警员和义务消防员4441人,还拥有了消防摩托水龙8部、普通水龙28部、水袋35根、水枪28支、水桶294个、拆卸器具若干。
当时消防工具都有些什么?
锣鼓:用于失火后报警。
斧头、锯子、梯子、火钩等:用于“断火”。因当时的房屋主要是草木结构,砍断房梁、勾断稻草可以控制避免火势绵延开来。
水带、水龙、手摇压水机:这些装备通过人力,可以从水井、河道、太平缸取水灭火。不过由于是人力压水,所以喷水量的大小和射程自然不能和现代工具比。
“唧筒”,也称“水龙”。外表像水枪,是一个可以上下伸缩的套筒。将它放在太平缸里取水,提上套筒,水便被吸入内筒“腹腔”中,当再压下套筒时,水即从喷口喷射出。
“火烛车”,由红木,青铜和铸铁构成。发生火灾时,众人将其沉入水塘,合力在塘中压水救火。车下装有4个直径30厘米的铸铁轮,车身设有一个长方形的储水槽。救火车内有一“主控制室”,设三个青锅加压泵,两个小加压泵是入水口。中间的大泵出口处窄,并有细密螺纹,可使大泵紧紧连接铜质喷水枪。救火时,大家通过上下摆动扶臂,利用杠杆原理带动小加压泵里的活塞上下运动,将水压进大泵,水通过大泵顶部的关口喷射而出。
小资料:成都消防的多个“第一”
清光绪二十九年,中国首批成立了3支专业消防队,其中一个便是成都消防。
1993年12月30日,成都市郫县消防队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全国第一个政府专职消防队。
1998年3月5日,成都消防在全国第一个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有警必出、有灾必救、有险必抢、热情服务”。十六字方针如今已成为全国消防部队的行为准则。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后,成都消防是第一支成建制抵达灾区的救援队,是营救幸存者最多、清理被埋者最多、救援生还率最高的救援队。
资料、图片来源:成都市档案局(馆)、成都消防队史馆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