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消防网讯 一名巡寨村民发现火情后,敲锣呼喊,并快速按响手动报警器,紧接着广播响起:“冠小屯发生火情,请村民不要惊慌,请有序进行疏散。”这时,屯里的10多名志愿消防队队员立刻从四面八方赶来,迅速启动手抬机动泵,连接水带,出水灭火,整个过程不到5分钟。
3月20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冠洞村冠小屯消防演练现场,村民们娴熟的动作,让前来参加这次“全国南片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工作座谈会”的公安部消防局、国家文物局及7个省、市、区消防部门的代表点头称赞,以“可学、可用、可推广”的评价肯定了广西村寨防火改造经验。
改造敷设线路长度可绕地球一圈
冠小屯有564人,2010年开始进行村寨防火改造,历时1年多完成,建成200立方米消防专用水池1个、露天水池4个,安装手动火警报警器45个,现有志愿消防队员36名、喊寨员6名,全天24小时巡逻。
这是广西村寨防火改造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广西消防总队深入研究解决少数民族村寨防火问题,寻求解决办法,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2008年,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工程开始进行寨改、水改、电改和灶改:寨改是划大寨为小寨,开辟防火带,把村寨分隔成若干个防火区域,避免火烧连营;水改是筑水池铺管网配器材,保障灭火用水;电改是更换老旧线路,进行穿管保护,消除电气隐患;灶改是建炉灶使用新能源或火塘硬化,消除用火不安全因素。
据统计,2008年以来,广西累计完成投资12.8亿元,共完成4市14个县区1933个村寨的防火改造任务,惠及群众20.1万户、100多万人。共拆改3万多户,开辟防火隔离带2000多条,总长450多公里;建造高位消防水池2468个,铺设生活、消防共用供水管网3701公里,安装消火栓1.2万个;修建节柴灶10万多个,硬化火塘地面54万平方米;对13.4万户电气隐患进行改造,敷设线路4.0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一圈。
“四个一百五”写进防火公约
在冠小屯,贴近民风、民情的防火公约和各式各样的宣传牌,也吸引了参会人员的注意。
公约规定,在寨区内发生火灾,按“四个一百五”即:一百五十斤米酒、一百五十斤糯米、一百五十斤猪肉、一百五十斤蔬菜处罚,并罚鸣锣喊寨一年。当地村民介绍,由于管理规范,屯里从来没有发生火灾,也没有人被处罚过。
近年来,随着各项消防基础设施的完善,广西切实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和宣传教育力度,以此提升村寨防火“软实力”。各村委会普遍成立了村民消防工作小组,建立“十户联防”机制,构筑了“横到边,纵到底”的村寨防火网络;各村屯建立和完善了防火公约、防火通道管理、消防安全检查、巡寨喊寨等规章制度,实现了长效管理。结合村寨防火改造,开展了“五个一”工程建设,即:设置1个消防宣传室、1个消防长廊、1份防火公约、1块消防知识牌、1支义务宣传队以及“一校带一村、一班带一屯、一生带一户”的消防宣传活动,有效地提高了村民的消防安全素质。
将“党恩重如山”写在消防水池上
在林溪乡合善新村的消防水池上,“党恩重如山、消防永不忘”的红色字样格外显眼。笔者随与会代表沿着参观路线一路走来,处处感受到当地少数民族同胞对党的浓浓情谊。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山区农业省份,少数民族人口2000多万,占总人口40%,主要聚居在桂西北山区。少数民族村寨多为木结构建筑,耐火等级低、布局密集、家户相连,加之消防水源缺乏,一旦发生火灾,极易火烧连营。“辛辛苦苦几十年,一把火烧回解放前”,“烧了一个寨,苦了好几代”,这曾经是桂西北少数民族木结构房屋聚居区老百姓饱受火魔灾难的真实写照。
村寨防火改造实施后,有效解决了民族村寨用火用电隐患及无消防水源、无消防设施、无防火隔离带等“老大难”问题。广西各级政府连续6年将村寨防火改造项目纳入为民办实事工程,各级政府将危房改造、寨改、村寨整治、乡村旅游等相结合,在完善防火设施的同时,建设整齐美观的生产生活环境,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