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消防网讯 我国古代并无消防员之称,而称“火师”。而周称司煊、司耀,宋代称防隅、潜火军;元代、明代称救火兵丁;清代初年称防范火班;清代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消防”词从日本舶来,才有消防队之称。
古人在建筑物的两侧山墙和后檐墙上,不开门窗,不采用可燃材料,谓之风火檐,也称风火檐。这是防火墙的一种形式。
古代宫殿外城内城一般都有护城河,即所谓“金城汤池,深沟高垒”,明清时期皇宫扑灭的几次大火,都得益于护城河的水。古代村落一般也都有小型护城河,在满足生活用水,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用来防火。
唐代开始用皮袋、溅筒灭火器灭火。北宋仁宗时,便有了水袋、水囊、唧筒、麻搭。
据《大清会典》记载,紫禁城内曾有大缸308尊。由于历史的变迁,现还剩200余尊。在宫殿前设置的这些大缸,称之为“门海”,每尊可贮水3000多升。而古代即有消防专用的水井,也就是现在的消火栓了。
有一种特制的木推车叫“消防人力龙”。在下面的水槽里放上水,两边的手柄可以把水压到上面的装置里,接上水管就可以灭火了。
古代为了满足灭火的需要,还用梯子连接制造了云车梯,升起后救火人员爬上云梯用水袋等灭火器具灭火。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