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消防网讯一个偏远的消防中队相邻着一个僻静的敬老院,一条延绵数十米的小路紧紧地将他们相连。如今在这里,由于城市道路规划建设,这条曾今用战士双手筑垒起来的小路就要被拆掉了。上士班长刘武泉有些依依不舍,因为在这条通往敬老院的小路上,记录了他与老人晚年的真实写照。有人曾习惯称它为“爱心敬老路”。
刘武泉,1983年出生,南通天生港消防中队上士班长,从警11载,荣获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先后被国家、省市级表彰为“公安现役部队优秀士官”、“全省模范共产党员”“南通市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称号。
“忙时冲锋在生死前线,闲时簇拥在老人膝下”
闸西乡敬老院地处南通市城北天生港镇以北,随着城市规划建设的南迁,这里一度成为了棚户区和外来务工人员的聚集地。面积不足200平方米的闸西乡敬老院就坐落在人口相对稀松,很少有人光顾的空地上,朝空地南边望去是一片杂草丛生的坟场,坟场往南便是天生港消防中队。敬老院里寂静狭小,唯有一排三层阁楼建筑让人眼前一靓。敬老院院长袁女士讲道,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条件艰苦,为了方便老人的出行,战士们硬是在坟场堆里拔出了一条小路,而就是这样一条小路,刘武泉和他战友们一走就是11年。
采访刘武泉时,他一身迷彩上衣短裤,黝黑的皮肤上不时冒出汗珠儿,语速不快的他略显有些腼腆。中队指导员说,他是队里铁骨铮铮的骨干,忙时的时候总是冲在生死最前沿,闲暇时总和战友们簇拥在老人膝下。他还有一个响当当绰号叫“黑金蛟龙”,目前他是南通地区技术较为精道的消防潜水“蛙人”,由他参与处置的水下营救不下于120余次。“也许这全身黝黑的皮肤,就代表了他军旅人生的颜色。”
在他的口袋里时常装着一个小本子,上面清楚地写着“周一,王阿婆想买一把梳子;周二晚上,要陪邱奶奶读读书、看看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他都用心地将他们写满了一本子。今年5月,如皋市常青镇发生一起奇异的落实事故。一位60多岁的工人不幸落入4米多深的淤泥坛中。当天下午接到命令后,他火速携带装备前往现场营救。可这次救援历时了3个多小时,为了不耽搁与敬老院的邱奶奶讲故事,他还是拖着筋疲力尽的身躯向熟悉的“敬老路”赶去。
“如今56位老人居住在三层阁楼里,多了几声欢笑,少了几分悲情与孤独。”这都与这位80后年轻人密不可分。每天有空在老人膝下唠唠家常,每周时不时为老人打扫打扫庭院,每月按时拿出自己的工资增补一下“家用”。他已经把这群恕不相识的老人看成了自己的亲人,在这个亲人集体中,他愿意与老人们聊聊天、说说话和老人们一起分享自己身边快乐的事情。他说,“其实自己也没有做过什么,只是感觉老人每天都能开开心心就好”。
“他双膝跪地,将心贴紧另一颗心,静望着一个安详的身影离去”
两年前,一次刻骨铭心的记忆让他选择了一种更加有意义的军旅生活——临终关爱。这次记忆让一位年轻人深知老人晚年需要更多的是鼓励与认同。
2010年冬天,86岁的邱连珍老奶奶病情急剧恶化,本来就全身瘫痪的她,几天来精神不振,与人交谈话语也少了许多,好像心理总是惦记着什么。邱连珍老奶奶原是天生港街道附近的孤寡老人,由于身边没有子嗣,也未曾找人精心照料,街坊邻居将他送到闸西乡敬老院进行照顾生活。从她来敬老院第一天起,院长袁女士就主动联系上中队“爱心1+1”帮扶小组。由于刘武泉人细心,干什么事情想的也比较周到,中队特意安排他照顾邱连珍老奶奶。刘武泉是一个懂孝道、爱献热心的人,看着邱奶奶全身瘫痪无力下床的样子,使他想起了10年瘫痪在床的爷爷。于是,他痛下决心要让邱连珍老奶奶尽快好转起来。
由于敬老院老人多护工人员较少,他每天训练之余坚持自己陪伴老人2小时,早上必须搀扶下床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晚上必须陪伴老人聊聊天、说说话,有时还不定期组织别的战友们围坐在床头讲一些逗老人开心的笑话,鼓励老人积极面对病痛和折磨。时间一长,邱连珍老奶奶与刘武泉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一次,老人与刘武泉在交谈中说道,自己年纪一天天大了,常年患有脑梗塞及瘫痪疾病,怕是自己日子不多了。我身边也没有子女,你们天天这样关心和照顾我,就像我自己的亲儿子一样。我现在还有两间房产和一些遗留物,如果我走了就把全部财产捐献给你吧。刘武泉听了感到莫大的感激,“老奶奶已经把自己当成了真正亲人,但留给遗产的事自己万万不能接受。”
老人病痛愈加严重,连续一周时间她都不肯吃饭,刘武泉和他的战友们无能怎样逗老人开心她都精神不起来。2010年12月23日上午11时,院长袁女士焦急的通过电话告诉刘武泉,一大早老人就没有了力气,想在最后时刻见一见他。刘武泉接过电话后,立马停下训练项目快步飞奔至老人床前。这时,老人已静静地躺在了病床上,床边还放着老人最爱吃的甜饼和果糖。她双目紧闭,话语上下来回哽咽在喉咙里,怎么也蹦不出一丝力气来。刘武泉现在意识到老人已经不行了,他什么话也没说,双膝跪地,将心贴紧另一颗心,静望着这位安详的老人离去。
从那以后,刘武泉心里就埋下了一颗“临终关爱”的种子,时常勉励自己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要坚持守候在孤寡老人身旁,直到老人一切都圆满。
“没有尽到儿子责任,怎敢想做孩子的爸爸”
如今,在闸西乡敬老院一提起“刘班长”,院里56位老人没有一个不认识他的,连附近方圆几公里内的人都知识天生港消防中队出了一位可爱可亲,可以依靠“军人儿子”。但就是这位快到30岁的“军人儿子”,现如今还是一个没有孩子的爸爸。
刘武泉家住在安徽舒城县以西的一个偏僻小乡村,他09年结婚,由于部队工作繁忙,他与妻子总是聚少离多,积累了3年的探亲休假时间都被他当“义工”用作献爱心服务给消磨了。妻子时常埋怨,为什么总是不回家时,他总是以部队太忙或时常参加演习演练等给搪塞回去了。直到现在,妻子还在怨恨当中,看到别人家有了孩子时,妻子更加感到不理解。当问及刘武泉是否来年想要孩子时,他的回答是,“我都没有尽到儿子的责任,怎敢想做孩子的爸爸。”
其实刘武泉自幼深受家乡舒城传统德育文化教育的影响,他将“尊敬长辈、关爱弱者、体恤老幼”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座右铭。当兵后,他被分配到有着荣誉和历史积淀的全国“青年文明号”先进中队——天生港消防中队后,更加坚定了他军人信念和决心。每当“八一”、中秋、春节等重大节日,他都要积极参加中队组织的助学、助老、助残等“红门关爱”活动。长期与数十位孤寡老人、特困学生及特殊家庭成员建立互助关爱小对子,尽力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据统计,十一年来,刘武泉参加各类社会救助及义工活动0.4万余次,参与社会捐款2万余元,接受义务献血0.6万毫升,处置各类抢险救援和社会救助多达0.3万余次。用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来概况“这些事儿都不为奇,我是人民的儿子,我更有责任去履行和担当”。(来稿单位:南通市消防支队)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