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消防网

消防车站中队:战士吃饭为啥用叉子

慧聪消防网 https://fire.hczyw.com 2011-08-03 09:16 出处:解放日报 作者:张骏 周楠 编辑:@iCMS
慧聪消防网讯刚到车站中队锻炼的第一天,见习干部周励就遇到件费解的事:这里的人怎么用叉子吃中饭?

慧聪消防网讯刚到车站中队锻炼的第一天,见习干部周励就遇到件费解的事:这里的人怎么用叉子吃中饭?

3天后,他忍不住悄悄问老班长,老班长一听笑了:“因为训练强度太大,半天下来,大家拿筷子手一直在抖,甚至没法夹菜,于是,聪明的战士就开始用叉子吃饭,渐渐成中队饭桌上的传统啦。”

训练强度有多大?最严格的是:背着空气呼吸器,打篮球,跑3000米……“训练场上昏倒可以醒来,火场上那就是一条命。”队长说。

周励被深深震撼。这是一位新兵在这个老模范中队前的震撼。

而自去年年底以来,出警方式、训练方式的改变,同样震撼着这支老模范中队里的每一位老兵。

在城市安全被提升到空前高度的今天,这支有着光荣传统的消防中队,正努力以新的理念、新的方式砥砺精兵,守护着我们的城市和人民。

中队今年已出警319次,其中应援就有124次

——“消001(消防指挥中心),这里是嵩山中队,肇周路224弄遇到火情,需要车站中队应援!”

——“好,马上就到!”

今年2月13日21时45分,接到指令,车站中队30多名消防队员立刻出动。

21时52分,火灾现场。滚滚的浓烟,狭小的棚户区。先前抵达的嵩山中队已在实施灭火。

“阁楼里还有人!”居民的叫喊声未落,车站中队的卢君剑、蔡甜甜等人,已飞速从2楼的窗户进去搜寻。

浓烟中前行,5分钟后,卢君剑终于看到:在阁楼一角,架着一条宽约六七十厘米的木楼梯;楼梯上方,是居民自己搭建的一张小床铺;一位50多岁的阿姨躺在上面,人已昏迷。

赶紧救人!他和另一名战士小心翼翼把阿姨抬出,很快做了心肺复苏之后,立刻送上救护车。

对生命的守护,是战士们每次出警的本职任务。相比以前,随着城市消防站点的增加,消防车辆、器材装备的针对性和多样性不断增强和丰富,消防部门联动出警,成为守卫城市安全的现实需要和必然趋势。一旦发生了一定规模的火灾,几个中队联动出警,火灾所在辖区中队主要负责,附近中队应援,调集充足的第一到场力量,确保火灾在第一时间被控制、扑灭。上面那一幕,正是车站中队应援的情景。截至目前,车站中队今年已出警319次,其中应援就有124次。

2011年4月23日15时09分41秒,车站中队再次接警出动应援,地点是延安东路385号瑞福大厦615室。

火灾现场,不断涌出的浓烟区域过大、密度过浓,严重影响救援进度。中队指挥员迅速下达新任务:“大家分为两组,一组进行室内排烟,另一组搜救被困人员!”很快,佩戴好空气呼吸器的两组人员都进入充烟区域。

在明火将要扑灭的时候,正在火源隔壁房间进行搜救的消防一班副班长刘华急呼:“有人!”这间房内,两名被困者还有生命迹象,需迅速组织人员抢救!然而,现场浓烟过大,救助十分困难。这时,刘华和其他几名战斗人员的空气呼吸器已经报警,供气就要用光,如果这时去车上换钢瓶,无疑,被困者就会倒在火场中。

几乎想也没想,刘华迅速下令:“留一人,和我一起救被困者,其他同志下楼换钢瓶。”就这样,他和另一名战斗员冒着被浓烟熏倒的危险,脱下自己的空气呼吸器,进入室内救出被困者。当刘华等快离开时,两名被困者家属一定要感谢:“你叫什么名字?”他摆摆手一笑:“这是消防兵的职责。”

无预案演练,强化协同作战和快速应变能力

训练场上,快速搭梯,扛着水带飞速奔跑,甚至苦练“壁虎游墙”、“凌霄飞渡”这样的绝技,一直是“消防铁军”的真功夫。只见抢险班班长郭冲冲一个起跳,轻松上墙,像一只壁虎牢牢贴在墙上,在墙的缝隙间来回挪移向上穿梭,眨眼已“游”到墙体顶端。这样的本领,在抢险救灾中能发挥极大作用。

然而,在情况复杂的特大型城市里,要做到快速出击,仅靠个体的技能远远不够。

今年以来,车站中队的训练方式,更向实战靠近。

每周,他们都会选择不同的建筑结构,地下室、地铁、高层等,开展“无预案拉动”。何为无预案演练?简单说就是,出警战士只知道哪里发生“火警”,却不知自己的具体任务,一切都要在行动中接受指令。当然,真的预案就如批卷老师手中的参考答案,牢牢掌握在总指挥手中,而战士们面临一场闭卷大考。

5月26日11时15分,一场以西藏南路地铁站为背景的无预案演练启动。

地铁4号线西藏南路站地下三层站台层,由于电器短路发生火灾,整个站台层充满烟雾,烟雾迅速向站台层弥漫。接到“火警”的车站中队以及外滩中队、复兴中队、河南中队、北京中队一起出动。

西藏南路站位于西藏南路和中山南路交叉路口处,为8号线和4号线枢纽站。火情究竟如何?车站中队出警的一号车负责人丁寅立即询问知情人,获知起火点可能在“4号线”的地下三层。丁寅迅速盘算:该地铁站地面,有弘辉名苑、永厦大楼、越纪公寓、白玉兰家园等,站点内部每一层为一个防火分区,站台为岛式,火情发生地点应当距离1号口最近。确定方位和作战计划后,指挥员迅速通过电台向其他车辆通报,并协调其他车辆各就各位。一号车迅速停靠中山南路一处消火栓,连接水泵接合器,从1号口进入站台层,利用墙式消火栓设置分水阵地进行灭火,并救出一名“被困”人员。

“无预案演练,强化了中队协同作战和快速应变能力。”车站中队政治指导员吴悦说,不仅磨练指挥者的能力,也让士兵在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中,练就过硬本领。

“11·15”火灾之后,宣传防火“互动”多了起来

“小伙子,你看我这个灭火器怎么用?”

“如果在这个楼里失火了,我应该怎么逃生呢?”

作为中队预案制作小组的组长,车站中队战士毛可军经常要先去辖区各处,采集前期数据。最近他发现,喜欢跟他“搭讪”的人多了,让他有点受宠若惊。“以前,不是我们主动宣传,楼里的住户、物业就和我们基本互不相干,我都习惯当自己是‘透明人’了。”他打趣说。

趁着采集数据的机会,见缝插针给百姓传授点消防知识,正合车站中队“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消防宣传指导思想,毛可军从不推辞,每次都热心指点一番。一次,毛可军来到董家渡一处地下车库,这个近2万平方米的4层地下车库,是车站中队的消防重点单位。闷热中,毛可军查看一处处消防通道、各类消防设施的位置,一层楼面下来满头大汗。有意思的是,这天车库经理也满头大汗一直陪他查看,还仔细问他,失火时如何自救,这些设施怎么发挥作用。

“万一失火,控制室会自动放下防火卷帘,这样可阻隔空气流通,将失火区域控制住。”毛可军指着像卷闸门一样的防火设施,讲解用途,又走到一处墙式消火栓的位置,给经理讲了消火栓的用法,并提醒他周边要空出一定距离,以便能在最短时间内使用。经理连连点头。

车站中队的战士明显感到,“11·15”火灾之后,老百姓对消防知识的需求变得主动而迫切。

今年“五一”前,一场自救疏散演练在大同初级中学举行。广播里响起:“教学楼二楼发生火灾,各位同学请保持镇定,请服从老师安排,有秩序地撤离。”战士们注意看着学生从楼上撤离的每一个细节,是否用湿毛巾捂着口鼻,是否俯身前进,是否沿疏散标志,是否靠右行,是否手拉手,是否出现推搡情况,每一个错误动作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整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老师,他们要走在最后维持秩序。”战士们说,通过严格的细节纠正,让每位学生懂得安全逃生的知识和方法,关键时刻也许就能救人一命。

辖区里还有不少老式小区和一些砖木结构建筑,一旦失火不堪设想。中队官兵走进社区,向他们发放消防日常知识手册,详细讲解家庭防火知识,如何报警,如何扑救初期火灾,如何进行逃生自救和火场逃生十五法等简单实用的消防知识。在老西门社区街道,他们受到街道居民热烈欢迎,居民将他们围得水泄不通,争着问问题,还当场拿起灭火器学使用。每月20日南京路步行街为民服务的机会,中队官兵也不错过,带上消防宣传箱,宣传灭火和逃生自救知识……

“人人懂消防多一点,火灾事故少一点。”战士们说。

采访手记

“这是我们的工作啊”

车站中队的荣誉几乎数不清:“模范消防中队”、“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公安消防部队英模群体”、“模范基层党组织”……

惊天动地的事情不少:1998年,东航一架客机紧急迫降,中队成功惊险地完成飞机迫降前跑道泡沫铺设、迫降后水泡掩护和疏散机上人员的任务,电影《紧急迫降》正是根据这一事件改编;2003年,建造中的地铁4号线中山南路段突然坍塌,中队不仅抢救出重要资料硬盘,还组成“敢死队”在40多摄氏度高温的隧道里来回奔波,面对突然倒灌的江水,坚持战斗一个多星期;2008年汶川地震,中队战士连续奋战八九个小时,3次开挖,将青年蒋雨航救出……

然而,就像用叉子吃饭的一幕,每一天车站中队更多是一种有着无比坚韧内核的平凡。记者采访时,这些80后90后的小伙子拙于言语,一口一个“这是我们的工作啊”,似乎没啥可说,他们记不清在多少个寒冷或炎热的夜里,冲进火场救过多少人,记不清为群众开了多少次被误锁的家门,拆除过多少个马蜂窝;甚至记不清自己多少次几近昏迷,多少次体力透支,多少次接近死亡的边缘。如是这般,他们紧握着每一天的平凡,“赴汤蹈火”的平凡。

0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