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消防网

新形势下消防部队开展心理行为训练

慧聪消防网 https://fire.hczyw.com 2010-04-02 16:02 出处:每日甘肃网 作者:杨国贤 编辑:@iCMS
【慧聪消防网】 当前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使消防工作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新情况,特别是新《消防法》赋予了公安消防部队“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抢险救援”的法定职责,从法律上进一步拓展了消防部队

【慧聪消防网】 当前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使消防工作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新情况,特别是新《消防法》赋予了公安消防部队“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抢险救援”的法定职责,从法律上进一步拓展了消防部队的职能范围。由于抗洪抢险、抗震救灾、应急处突和社会救助等抢险救援工作的残酷性和复杂性,对官兵的心理与行为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官兵心理行为训练作为培养官兵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研究开展官兵心理行为训练的特点和规律,对提高消防部队的战斗力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官兵心理行为训练的含义

心理行为是指人或动物对刺激所做的一切反应。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受人的意识支配,同时在行为中又都体现着个体的心理特征,人的行为不仅对改造客观环境具有决定作用,而且对于改造主体自己也具有直接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行为可以称为心理发展的动力源。从本质上说,人都有一种向往健康发展的本能冲动,但仅靠本能冲动的自然发展是脆弱的,在现实中容易受到阻碍,所以需要强化某些促进因素,并对人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矫正训练,如战胜恐惧、激励勇气、增强自信、矫正不良习惯、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等。

心理行为训练就是帮助人实现上述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开发了心理潜能,也促进了心理的发展。官兵的心理行为训练可以从广义的和狭义的两个角度来理解。广义的人的心理行为训练是指以特定心理特征为目标,创设一定的情境,借助多种刺激手段,对人的生理、心理进行有意识的施加影响,使生理、心理状态发生变化,并能控制达到最适宜的程度,借以提高心理效率和社会功能,增强心身健康。狭义的心理行为训练是指:以特定心理特征为目标,使用仪器、动作等具体手段,改变、调节某一心理因素,达到最佳心理状态。

心理行为训练的生理、心理机制是:通过提高应激源(刺激物)的强度,引发应激状态,产生过度的生理、心理应激反应,而后施以一定的手段和方法,调动生理、心理潜在力量并加以调节,达到适宜的生理、心理状态。并通过一定情境下的反复主观体验、经验的积累,建立起动力模型,借以提高生理机能和心理功能。

二、开展官兵心理行为训练的目标

官兵心理行为训练的直接任务就是帮助官兵学会开发心理潜能,旨在维护官兵心理健康发展。官兵心理行为训练的基本目标包括:强化开发心理潜能的认识和意识、激发发掘心理潜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掌握开发心理潜能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矫正影响心理潜能开发的不良行为习惯、塑造有利于开发心理潜能的个性品质等。

(一)开发官兵的心理潜能。人的心理潜能就是指人心理的潜在能量,其主要涵义是:一是人的机体所具有的尚没有开发出来的潜在机能;二是人的心理潜在能量具有超阈限性,并在激发下可以超常发挥;三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潜在能量(能力)所在;四是人的心理潜能可通过行为训练提高和自觉发掘出来。心理健康的人,最突出的标志之一是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并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自己。

(二)正确认识自我。“人贵有自知之明”,可以说选择了一种事业,同时也就选择了一种生活,这种选择是要建立在“内心倾向”基础之上的。作为消防官兵,选择了消防部队,就选择了消防事业。要成才首先要朝着自己的优势发展,这就要充分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当然是全面正确估计,其中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的心理素质的优长所在。

(三)增强官兵自信。自信心是发挥自己潜能有所成就的关键。对于一个人来说,自信心是一种积极情感,它能激发潜意识释放出巨大的热情、精力和智慧,成为你成就事业的巨大精神源泉,有了坚强的自信心,往往可以成就伟大事业。

(四)培养行动能力。人生伟业的创造,不在于知和想,而在于行动,动手与动口是成功与失败的分野,成功者动手,失败者动口。一个人完善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都是在实践行动中完成的。

(五)训练官兵智力。心理学家们认为:人的大脑中至少有7个不同的“智力中心”,如:感知、想象、记忆、思维、注意、操作、情感等。但是,一般的人只利用了其中很少一部分,开发脑力要特别注意开发大脑所具备的脑力的综合潜能,即创新性潜能。创新需要创新的心理品质和心理技巧,其中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占有主导性地位。

三、消防部队开展官兵心理训练方法

一是极限训练法。人的心理以生理为物质基础,心理的极限状态是通过生理的极限引发的。人的心理潜能具有有限和无限的相对性和统一性。具体到每一个个体,从现有水平看,它是有限的,但是用发展的眼光和它具备的潜在能力看,它又是无限的。这种有限性和无限性具有辩证的动态发展性,而这种动态发展性只有当个人的生理、心理极限升至最大阈值,并受到一定冲击时,功能才能得以延伸和增长。极限训练法就是指通过一定手段提升人的生理、心理极限的训练方法。

二是认知训练法。心理潜能的增长和释放,和人的心理状态、心向紧密相联,特别是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支撑。而人的心向的调整和积极主动性的发挥,又以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态度为前提。认知训练法就是指改变人的认知结构及其认知态度的训练方法。由于消防官兵作业环境和面临要完成的任务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工作,因此改变官兵的认知结构及其态度是极为重要的。

三是情境训练法。心理活动是由客观环境的刺激引起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和提高的。要提高人的某一方面的应对能力,就必须创设足以引起需要这方面能力的主观体验的相应情境,尤其是紧张和恐惧的情境。情境训练法就是指创设能引起人的某种主观体验的环境和情况,借以提高相应能力的训练方法。

四是暗示训练法。人的心理潜能,可以说积聚在两个层面里,一是意识,二是潜意识。明示可以直接调动意识层次中的能量。暗示不仅能调动意识层次的能量,还可以调动潜意识层次中的能量。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自我暗示训练法是指自己学会对自己采取暗示的方式来调整心理和行为,以凝聚心理潜能,增强应激力量。

上述四种训练法是最基本的,也是不可或缺的,都有着各自的特别功用。但在实际心理行为训练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以借鉴它们相辅相成的效应。

四、开展官兵心理行为训练的内容

从消防工作实际对官兵心理的客观要求,可将心理行为训练分为心理适应性训练、心理稳定性训练和心理耐受性训练。

(一)心理适应性训练。人无论如何都无法离开自己生存的环境,在人的一生中,社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个人能否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并能始终保持心理平衡,标志着一个人精神活动的健康水平。当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时,如参军入伍、调整工作岗位。有的人能及时适应这种变化的社会环境,表现出一种健康的心理准备和应对行为,虽然有时也会感到精神紧张,但很快就适应了变化的环境;而另外一些人却不容易适应这种变化,可能会出现明显的阻抗行为。

(二)心理稳定性训练。在复杂消防抢险救援条件下,消防官兵时刻保持良好稳定的心理状态,对顺利完成抢险救援任务,赢得战斗的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心理稳定性训练所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根据复杂消防抢险救援条件下战斗的特点和需要,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顽强意志品质的训练。官兵战时坚强的意志有赖于平时的训练和养成,在进行意志训练时除提高认识、发展情感;主动设难,刻意养成;树立楷模,鞭策激励;加强体质锻炼等方面外,还应着重抓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训练意志的自觉性。官兵意志的自觉性是建立在坚定科学的信仰之上的。只有确立了坚定的信仰,行动才有目的,才能使一切灭火抢险救援活动处于计划、规划和谋划之中,才能主动克服困难;二是训练意志的坚毅性。官兵意志的坚毅性主要表现在:顽强、坚定、坚持。但意志的坚毅并不意味着主观武断,顽固执拗,刚愎自用,一意孤行,明知错误也不愿改正的行为,不是意志坚强的表现,训练中必须认真克服;三是训练意志的果断性。果断性是军人必不可少的意志品质。尤其是指挥员,在战斗中不仅有沉着的性格,冷静的头脑,更要有果断的作风。训练意志的果断性应注意:一要善于当机立断。二要善于随机应变。三要审时度势,避免草率;四是训练意志的独立性。独立性是意志坚强的重要表现,主要表现在:平时它表现在工作中善于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既服从真理和纪律,又善于发现问题并妥善解决问题;战斗中,即使是在与集体和指挥员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也不惊慌失措,敢于孤胆奋战,并根据既定方案的精神,主动完成任务;

2、情绪稳定性训练。在危机四伏、险象环生,充满血与火的应急救援现场上,消防官兵良好的情绪表现在: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沉着镇定,不因危险和伤亡而恐惧;不因情况不明而急躁;不因受挫而懊丧;不因眼前的胜利狂喜而失去理智,……而这一切只有通过对官兵的情绪品质训练方能实现。消防官兵情绪稳定性训练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克服紧张恐惧心理的训练。实践证明,克服官兵紧张恐惧心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训练中尽可能逼真地制造近似于实战的环境,使官兵“身临其境”地体验战斗条件下可能引起紧张和恐惧的和各种刺激因素,积累相应的经验并逐渐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二是培养调节和控制不良心境的训练。复杂消防抢险救援条件下,现场环境变化莫测,救援情况错综复杂,救援中困难和挫折难以避免,这些情况很容易引起官兵的心境变化。要防止不良心境产生,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训练:第一、自我放松法。是官兵自己通过调节和控制心境变化来解除疲劳改变肌肉的紧张度,缓解情绪紧张,以达心理稳定的一种方法;第二、积极活动法。即通过身体和思维进行积极的活动帮助克服紧张情绪的方法;第三、念动法。又称想象训练和意念训练。它以人的思维形象在意识中引起运动表象并使他们在相应的运动中得以实现为基础,通过多次意念的重复,使其熟悉行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处理方法;第四、调整法。既利用改变体态的行动来调整心理状态的方法。

3、心理综合能力的训练。官兵的心理能力是其心理活动水平的基础。它包括官兵心理的耐力,承受力以及适应力等方面的内容。官兵心理综合能力的高低,对官兵心理的稳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一是提高心理耐力的训练。官兵的心理耐力是指在经受巨大和持久的刺激时不易受到损伤的心理机能。官兵心理耐力和韧力的提高,主要借助和依赖于适应性训练。即让官兵在睡眠、饮食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在高温、严寒等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让官兵长时间地、连续地接受在战斗中可能产生的各种不同情况的刺激所带来的接近或超过极限的心理负荷,并逐渐加大刺激的时间和强度,以增强官兵的心理耐力和韧力;二是提高官兵心理恢复能力的训练。官兵心理恢复能力训练,就是模拟复杂消防抢险救援过程中能够导致官兵心理疲劳,产生心理障碍,造成心理创伤的因素,在科学方法指导下,让官兵经过亲身体验,逐步掌握产生心理疲劳时的迅速恢复能力;出现心理障碍时,经过自我调节消除心理障碍的能力;在心理活动受到损伤,出现轻微心理病态时,依靠自己的力量平复心理创伤的心理自疗能力。

4、战斗集体心理训练。官兵集体心理的高度稳定性是赢得复杂消防抢险救援战斗胜利的重要前提。战斗集体心理训练,就是要结合部队的各项军政训练,培养官兵的集体意识、纪律意识、团结协作意识以及为适应战斗集体进行自我控制的能力。战斗集体心理训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着重抓起:一是使战斗集体始终保持明确的奋斗目标。二是发扬优良传统,激发集体荣誉感。三是努力创造良好的集体形象。四是妥善处理集体中的相互关系。

心理稳定性训练的内容涉及到许多方面,这些内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此,在训练中必须紧密联系消防部队训练的实际,既要突出特点,有针对性,又不能偏废。

(三)心理耐受性训练

官兵的心理耐受性训练主要针对官兵的意志品质而言的。所谓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和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它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它在人主动地变革现实的行动中表现出来,对行为(包括外部动作和内部心理状态)有发动、坚持、制止、改变方面的控制调节作用。

官兵的意志品质包括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坚韧性和意志的自制性。官兵的心理耐受性训练注重的就是这四种意志品质的形成。从心理行为训练的角度去审视官兵意志品质的培养,最基本的应该是在加大压力和困难的实践情境中去锻炼需要的品格。通常情况下,在平静的生活中,一个人的意志力量是难以表现出来的,只有在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时候,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可以通过强化“天职”、挑战极限、勇攀高峰、征服意志“疾病”四个科目的训练情境,使官兵在训练中体验意志力的重要性和意志行动过程,深化对以上内容的理解,发现增强自己意志力可利用的资源。

1、强化“天职”。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每一个军人都必须服从上级的指挥,听从上级的安排,它是军人意志自觉性和自制性的表现形式。该科目就是为了培养服从是军人“天职”的观念,并能清楚地认识到服从对军人的重要性而设置的。该科目以班为单位,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主要解决认识上的问题。讨论内容包括:参训官兵从生活、环境、任务、个人发展等方面比较家与军队的不同,认清服从的几个方面的内容;服从让官兵放弃了哪些个人意愿,这种放弃是否值得。

通过讨论要让参训官兵懂得服从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儿童时期因生活上的依赖性,必须服从父母和家庭的要求;进入具有组织机构的学校,同样要对学校、班级和老师作出服从反应;长大成人后走进社会或穿上军装走进军营,个人要想成功地适应社会或军队生活,并在其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和才干,学会服从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在服从过程中,就会认识到作为军人的意义,建立新的价值观念。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逐渐引伸出服从是一种品质,也是意志自觉性的反应,它是保持军人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基础,而军营为广大官兵培养服从理念提供了第一实践场所。

通过讨论使官兵明白服从使一个人必须暂时放弃个人的独立自主,遵照上级指示办事,全心全意遵循军队的价值观念,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军人的服从是职业的客观要求,它包括服从领导、服从纪律、服从各项军规、个人发展服从集体发展等,这是保持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是发挥集体最大潜力的基本保证。不树立服从的观念,不学会服从,就不能培养军人意志的自觉性和自制性,就无法在军队立足。

2、挑战极限。挑战极限训练就是通过一定的情境操作所产生的“极限”生理状态,激励超常心理功能的迸发,达到开发官兵心理潜能,提高官兵心理素质,进而提高战斗力的目的。

挑战极限训练科目以班为单位,采用拓展训练中的攀岩项目。要求每个参训人员在攀岩过程中充分运用四肢的攀爬、协调功能,体验精疲力尽之时,利用哪些资源可提升体能,冲破极限。该项目训练目的不能提高攀岩的基本技能,而是提升体能,锻炼胆识,磨练坚强的意志力。在攀爬过程中,不能轻言放弃,记录个攀爬时间,以摸到最高点标志物为完成任务。然后借助保险绳拉力返地。参与者依次进行,直到所有人员都完成训练操作。

训练结束后,组织讨论谈谈完成训练操作前、中、后的感受以及从此项训练中领悟到了什么。这是此科目训练的重点,此科目只是提供了一个挑战生理和心理极限的情境,目的是让参训官兵学会在自己发展过程中勇于去攀登自己人生目标中的每一个岩点,在未到艰难时刻时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经验,到了艰难时刻善于利用周围的一切人际支持资源,而不是觉得一个人孤军奋战,而是在团队中将自己做得更好,绝不轻言放弃,增强自己意志品质的坚持性。

3、勇攀高峰。人的本能和潜在能量储存于人的机体和潜意识里,当人们需要并能激发它的时候,可以迸发出巨大的力量。但是,这种力量只有当人处在一定情境中时,才会被激发出来。胆识、勇气、顽强意志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是人格魅力的体现,也是军人心理健康的标志。只有勇于登攀的人,才能发展自己,才能具有征服任何困难的力量,获得生命的真正价值。

勇攀高峰训练科目以班为单位,两人一组进行。攀登器械为六根两端有铁链连接的圆木组成,类似软体一样,但圆木之间的距离依次增大。受训者在攀爬时,可选取不同的攀爬方式,如卷体上的方法;但是,两人协作的方法是最提倡的,舍此则不达;该训练的目的是锻炼胆识,提升勇气,增强合作意识,激励顽强的意志力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受训者在攀爬时,记录时间,摸到最高点标志物即完成训练动作,然后返地。动作熟练后,条件允许,可实施两组同时攀爬的训练方法。所有人员依次进行,直到都完成训练操作。

训练结束后,组织讨论完成训练操作前自己对此项目的完成的预测,攀登过程中两人的协作过程的描述,攀登到顶的体验等,最为重要的是在此训练情境中领悟到了什么,可以迁移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哪些情况中。

4、征服意志“疾病”。意志力在每个人的生命中发挥着超常的重要作用。常见的意志“疾病”表现形式:一是意志疲倦。觉得自己体力耗尽了,到达预定目标的意志心动摇了,难以支撑下去了。意志疲倦是会体现在身体疲倦上的,人的任何行为都是体力与脑力的支出,当能量消耗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感受到疲倦的身体体验;二是自信心下降。怀疑自己是否能够完成训练任务。自信心是衡量人的意志坚强与否的重要标志,在经受到挫折时,往往对自己失去信心;三是负性担心。主要表现是担心自己的身体吃不消或者是出现损伤;四是行为退缩。面对有些困难的项目望而却步,或者半途而废,行为退缩,避开困难,会达到心底的暂时安宁和舒适;五是“合理”借口。为不能按质按量完成训练课时而寻找体面的理由;六是丧失耐心。觉得屡次受挫或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而焦躁,受挫折而焦虑,为探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而着急,是一种激进方向;七是意志爆发。为达到预想的目标,只凭热情,没有科学精神的冲击行为;八是满不在乎。没有争取最佳成绩、有锻炼自己的意愿,好坏都不放在心上;九是满足现状。在群体中,即便不再努力,训练成绩也名列前茅;十是意志被干扰。意志被干扰即指别人的语言或行为的干扰,使自己的行为被阻断或改变了自己的目标。

用行动来攻克意志力本身容易产生的迟缓、虚弱、倦怠等体征,以增强意志的爆发力量和持久性。针对种种意志“疾病”的现象,借助体能训练科目为平台,设计了锤炼意志的行为情境,以增强意志的“免疫”能力。训练场是3000米体能训练场;训练前做必要的动员,提出安全要求;长跑距离可从2000米开始;每次增加500米,也可以班或个人自行决定;训练开始,同一时间出发(记录时间),并规定收训时间。

训练结束后,组织讨论完成训练操作前自己对此项目的完成的预测,以及在此过程中的种种感受等,最为重要的是在此训练情境中领悟到了什么,可以迁移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哪些情况中。

0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