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拥有庞大的牧区消防网络体系,如果只是单纯的承担牧区消防工作,从服务牧区的角度,必然会在基础设施上造成资源浪费;从多部门相互协调配合的角度,必然会造成步调不一、形不成合力,在社会力量上造成资源浪费。针对民族地区的特点,锡林郭勒盟建立“草原119·社会防灾减灾体系,整合牧区防灾减灾专业和群众性力量,政府统一调度、指挥,发挥消防在牧区防灾减灾骨干力量的作用,形成牧区防灾减灾安全网络。下面我就草原119对社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工作谈几点体会。
发动广大牧民群众,是成功构建草原119社会防灾减灾工作模式的基础。草原119社会防灾减灾工作模式实际上是贯彻《消防法》中“坚持专业部门与群众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形成“全社会练兵、全民众兼兵”的社会防灾减灾格局,发动广大群众力量尤为重要。截止到目前,全盟共成立了47个各类义务“马背消防队”和草原消防志愿者服务队、231个村(嘎查)联防小组,共计1860名各类抗震救灾队员,总数相当于现役消防队员数量的近8倍,社会基础力量基本形成。全盟草原119队员以消防为载体举办的活动有49次,以消防为骨干开展的社会救援行动有13次,特别是7月2日,在多兵种进行锡林河抗洪抢险救援过程中,消防部队发挥专业优势,利用切割机成功破拆泄洪门代替计划用炸药爆破的方法以及筑75·人字坝”引流的方法,得到了领导的认可。
党委、政府直接领导,实行社会化组织,是成功构建草原119社会防灾减灾工作模式的条件。近年来,草原119建设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是与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的关心和支持密不可分的。白音锡勒牧区现役消防队建设和完善,行署、锡林浩特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解决营建经费和群防群治队伍经费报酬,各级领导多次深入实地视察指导,给予技术装备支持。今年,行署连续下发了《农村牧区消防工作的实施意见》、《农村牧区消防工作“双是标准”》以及《关于下发农村牧区消防工作组织机构》,进而为治安打防控一体化警务机制建设创造了条件。
因地制宜,整合资源,依托草原110和民兵预备役组织,是成功构建草原119社会防灾减灾工作模式的关键。草原110和民兵预备役是牧区综合治安的重要力量,从组织制度、通讯网络、经费保障、力量组成等方面比较完善。但其社会职能作用主要是边境地区治安管理,通过由于缺乏专业的器材装备、专业的培训、训练等条件,使得有限的资源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消防支队抓住了社会发展的历史机遇,并运用草原110的工作模式,通过白音锡勒现役牧区消防队以及白音锡勒自治区(西部)社会防灾减灾培训基地,以信息系统建设为依托,进行信息化拉动、社会化组织、市场化运作,走专群结合专业化社会防灾减灾之路,有机整合了警力资源,优化了资源配置,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多警种联动的综合职能作用。同时,草原民族地区地域广袤,人口居住呈现偏远散的特点,道路交通不便,客观上决定了在这些地区不适合派驻现役部队等专业力量,必须因地制宜,依托成形的社会力量,形成“星星之火燎原”之势。
消防融入社会发展当中,在防灾减灾体系中发挥骨干作用,是成功构建草原119社会防灾减灾工作模式的前提。任何新生事物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才能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草原119之所以能够生根发芽,就是因为这种工作模式符合当前草原防灾减灾的客观需要,符合广大牧民群众的安全需求,在新的历史发展背景下逐步融入到社会发展当中,并在防灾减灾体系中其骨干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实际上,早在草原119这种新的工作模式诞生之前,消防部门对牧区防灾减灾工作就已经涉及,但是由于当时牧区经济成分较单一,社会经济的发展总体水平还不是很高,消防专业力量不足,客观上条件不成熟;以前在牧区尽管也发生过雪灾、旱灾以及风灾等自然灾害,但是诸如火灾、井喷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的灾害事故并不常见,造成了广大牧民群众的警惕性很低,主观上社会安全需求不高。2007年,支队按照自治区牧区消防工作的统一部署,审时度势,准确把握社会发展机遇和社会安全需求之间相互关系,以社会之一新牧区建设,弘扬民族文化,服务牧民为载体,使消防逐步融入社会发展当中,并在社会防灾减灾过程中凸显了消防部队的骨干作用。
完善机制规范性建设,是成功构建草原119社会防灾减灾工作模式的保障。为了建立草原119社会防灾减灾工作的长效机制,支队从组织制度、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制定了牧区消防工作“双十标准”。针对牧区作坊、学校、牧户等牧区基本场所分别制定了6类12种各10项消防安全管理指导标准和对应的消防监督督导标准。明晰了各类场所消防管理人员的责任和权力,规范了内部消防管理和消防监督机构督导的工作内容、形式、操作方法和工作标准;在多种形式队伍内部依托“信息化”手段,充分发挥白音锡勒现役牧区消防队以及培训教育基地的职能作用,统一推行了“精细化”管理,成效明显。实现了牧区消防工作的标准化管理和规范化运行,建立了草原119的长效运行机制。
提高社会整体防灾减灾的能力,是成功构建草原119社会防灾减灾工作模式的落脚点。为了提高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的正规化建设水平,加强草原防灾减灾的能力,充分展示草原119在草原防灾减灾体系中的强大力量。6月17日—28日,全盟苏木长、嘎查长以及牧区义务消防队的骨干成员共计209人分两期在白音锡勒培训基地进行了包括组织建设、队伍管理、防灭火常识、小型灭火救援演练等5个方面的培训,并组织参观了汶川大地震抢险救援图片展。奥运会期间,锡盟各牧区的活动也十分频繁,在7月29日西乌旗那达慕大会、8月5日蓝旗的草原风情节等每一个活动现场都派多种形式的改装水罐执勤车、灭火器、风力灭火机等必要的器材装备,配合现役消防队执勤,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多种形式消防队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在今年6月21日—7月2日各地的抗洪抢险救援过程中,各地草原119队伍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挽回了近100万元的财产损失,抢救被困群众311多名,疏散群众1200余人,受到了地方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评价。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