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与“杂”,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对“杂”而言,方才突出“专”;相对“专”而言,方才体现“杂”;它们始终是世间万物中一对“共生体”和“孪生兄弟”,是矛盾对立存在的统一体。
中华民族文化汉语中,“专”这一单字,其义:一是集中在一件事上的;二是独自掌握和占有的;该字构成的词组绝大多数为褒词或中性词。“杂”这一字,其义:一是多种多样的;二是正项以外的,正式以外的;三是混合在一起的;该字构成的词组是褒词、中性词和贬词兼而有之。
若非拘泥于学术探讨,人们通常似乎是褒“专”贬“杂”,或重“专”轻“杂”的。前者是正规的、正牌的,后者则是非正规的、非正牌的。
敝人对这种通识有所异议,作为另类的异见提出商榷。
姑且不言“专与杂”的宏观的方方面面,还是从具体的事物和人物由近及远切入议题。
先从敝人主编已近四年之久的《建筑机电工程》杂志说起,该刊物创刊目标定位就与众不同,纵观建筑机电类专业刊物几乎都是专业细化的刊物,同类杂志往往细化为“建筑电气”、“建筑智能化”、“暖通空调”、“建筑给排水”等门类。一般技术媒体,尤其是平面媒体,共性是专业细化划分,楚河汉界,泾渭分明,决不擅越“雷池一步”,按此技术媒体的共性惯例审视,则本刊目标定位专业范围不是博大而是“杂”;本刊创意恰恰是逆向思维,是将建筑机电工程专业界面紧密结合乃至无缝连接。受众反映该刊把握选题宽广博大与局部侧重精深的平衡,既淡化和降低应用领域的壁垒,又扩大知识视野,深受读者的欢迎。
以工程技术而言,安防技术、弱电技术、测控技术,一般是分门别类,各自细化的。
由于安全防范技术是正在发展中的新兴技术领域,因此上述专业的划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实际上,上述各项专业技术本身,都涉及诸多不同的自然科学和技术门类,它们之间又互相渗透,专业的界面会变得越来越不明显,同一技术同时应用于不同专业的情况,也会越来越多。
从多专业技术视野广角出发研究思索,不少常用的安防技术并非专用的安防技术,而是若干不同学科专业、产品属性和应用领域的通用技术。
虽然在很多场合“安防”与“自动化”系统还自成体系,但无可非议的是,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的加入,至少从某些方面保证了安全生产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并有效减轻了人力资源的投入。因而,将“安防”与“自动化”系统相结合,将使传统概念的自动化系统更加完备,这也是当今的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国内安防界由于按照学科专业、产品属性和应用领域的不同进行分类,会存在差异。笔者个人拙见:专业技术分类不宜过细,分类角度不宜单一,细化往往与科学性、合理性有悖。
安防技术与弱电技术以及测量控制技术似乎不是同类专业技术,其实它们都有内在关联和联系,并且已经潜移默化地互相延伸、拓展、渗透和融合,甚至于难分彼此。
“合久必分”和“分久必合”是人类历史潮流,也是科技发展的基本规律,安防技术与弱电技术以及测量控制技术理应遵循这一规律,彼此之间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互相延伸、拓展、渗透和融合乃是提高安防技术与弱电技术整体应用水平的必由之路。
精通安防技术基于了解和掌握弱电技术以及测量控制技术的知识结构,对于个人和单位而言,“博大精深”永远是方法论和追求目标。
工程技术的“专”与“杂”关系是辩证统一,而社会生活中人物亦如此而已。
专家,其义是对某一门学问有专门研究的人;擅长某项技术的人。
“专家”广义上则包罗万象,涵盖社会分工的所有职业范围,但狭义上往往仅指科学技术范围,而将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作家,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专家学者等单列出来。
现代社会分工何止360行,仅以工程技术范围而言,就有成千上百种工程技术学科归属。“行行出状元”,各行各业都有出类拔萃的人才精英,
其实,上至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中国两院院士,下至基层企业的高级专业人员,这一硕大无比的“专家”范围中,专家之“专”,其社会贡献、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也有天壤之别,这是不言而喻的。
人类社会中,自古至今,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专家总是享有被尊重、钦佩甚至仰慕的社会地位,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亦不例外,更有甚者,有人集专家与企业家于一身,且腰缠万贯、拥有丰厚资产。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就是典型范例,他集计算机技术专家与“微软”企业家于一身。其他国内外专家创业发迹范例也不乏其数。
诚然,人世间往往“熊掌与鱼不可兼得”,绝大多数专家毕生致力于专业发展,无心无力涉足创业,至今善独其身,甘于清贫的物质生活,追求丰富精神财富,更值得全社会的尊重和热爱。
与时俱进,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发展,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专家”的范围和数量大幅度扩容,“专家”的社会地位随之有所下降和“贬值”。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不管社会如何变迁,“专家”作为一种社会职业身份永远存在,相对于社会职业身份大群体总是一个小群体。拥有“术有专攻”和一技之长,比起普通职业身份多少有些强势吧!
人们既不必仰慕专家的“光环”和风采,也不可苛求专家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曾几何时,大科学家杨振宁续弦翁帆的婚事掀起轩然大波,这种家事和个人隐私理应尊重,决不可有所指摘,人们往往容忍“凡人”的“老夫少妻”的婚事,却苛求老专家应是神圣的“楷模”,显然是不合情理的,也可能是中外文化差异所致。
我个人理解的“专家”,不仅是“术有专攻”或拥有“一技之长”,而且不必考虑其知名度和美誉度,但在乎他(她)们的从业时限,毕生从事某专业的专家,日积月累,必然处于强势,其社会贡献和学术水平必然持续增长。因此,我一直羡慕和敬仰一些终身从事某专业的专家,在专家群体中“含金量”较高,尤其是一些专家十分热爱自身专业,视专业为个人兴趣和人生价值体现,则更值得赞美!如姜文源先生,尽管工作单位变迁,从业建筑给排水五十余载,被誉为“学术泰斗”,这株“不老松”近十余年“退而不休”,始终活跃在专业领域前沿。又如唐祝华先生,至于他在消防界的知名度的美誉度有口皆碑,不必赘述了,他以“三原”自豪,即原单位终身工作一辈子;全身器官组织原件完好,身体健康;老伴原配;也值得称羡。
当前,青少年和各级学生盲目追星(球星、歌星和影视明星)成风,以“粉丝”自居,世风日下;应提倡他们崇尚科学、崇拜专家,奋发图强的良好风尚。
杂家,其义:一是先秦时期融合各家学说而成一家之言的学派;二是指知识面广,什么都懂一点的人。
由于“专家”是应用频度很高的词语,而“杂家”却是珍稀词语。与“专家”一词同样,高标准的“杂家”也是凤毛麟角。且不言古代“杂家”的高水准,近代杂家邓拓,我至今记忆犹新。“三家村”人物之一,1966年“文革时期”的归类于打翻在地还要踏上一只脚的“坏人”,事过境迁,当然平反昭雪了。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革命家、思想家和作家(擅长散文),被称为“杂家”。因此,为“杂家”正名大有必要,势在必行!
现代社会,“杂家”是一专多能者,某项专长虽未上升到社会认可的“专家”之列,但确实是有用之材,也是社会需要和欢迎的。老夫妄言: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现代的“杂家”,比起冷僻学科的专家更符合社会需要;换言之:社会虽需要少量专家,更需要大量的“杂家”!当今的职场中,蓝领工作者比白领工作者缺需、更受欢迎,在建筑机电工程界尤其如此。
建筑机电工程技术,无论从其重要性、综合性和技术难度而言,它都是建筑工程中“重头戏”和精华所在。鉴于我国国情,专业设置与分工过细,常分为电气、弱电、暖通空调、给排水、工艺设备等专业;而在国际建筑界通常沿用建筑机电工程师与项目经理职务,其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相当于上述各专业的通才,或称之复合型人才(杂家)。海内外建筑机电工程技术人员的能力差别不在于技术水平,主要在于知识结构和施工管理经验,前者专业知识精通但知识面窄;后者专业知识面宽,在建筑机电工程项目中可独当一面。建筑机电工程建造师,肩负重任,必须持续不懈地知识更新。“与时俱进”,迅速紧跟国内外建筑机电工程技术的发展步伐。
由于历史局限性和个人机遇不同,终身从事某一专业的专家为数不多。我这一代年过六旬的老专家大多数服从国家需要和组织分配,“自主择业”成了难以实现的奢望;而现今社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是不争的事实,但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严峻却使不少人放弃“自主择业”。
因此,作为过来人的老者寄语后来者,如果你们能长期或毕生从事自身心仪的专业,坚持下去成为一名“含金量高”的专家,则是人生之大幸;若是缺乏机遇,不能成为专家,则争取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益的“杂家”。
我的狂言妄语可能招致别人非议,可能招致冷嘲热讽:你身为专家夸夸其谈,才发出谬论,你不当专家,当“杂家”又如何?
我年过六旬,倚老卖老,不怕自我渲染之嫌,自我评价为“半个专家兼半个杂家”,足矣!此言何以见得:若仅按社会贡献,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称之为核电子学、消防、安防、建筑弱电工程领域专家尚且够格,若依终身从业某一专业并功成名就的标准衡量,则无一够格,因此,至多称得上半个专家。最近,承蒙“慧聪网消防频道”拔高,赐予“消防行业专家”之美誉,并且请我撰写“寄语”,在此转载如下:
2006年3月2日,“慧聪网”总结了“影响中国消防进程的100位学者”。承蒙厚爱,吾居然“榜上有名”,兴奋不已却深感不安。并非出于国人“谦谦君子”之遗风,谦逊礼让,而是出自内心的忐忑不安。
回首我个人从业史,正如公示中所言:“从其他学术领域进入消防领域”,时间跨度不短,“军转民”迄今也有30年;从科研——设计——工程实施——工程咨询全方位、多学科参与;从论文——报告——专著都涉足其间;从《火灾报警器》——《建筑弱电工程安装施工手册》——《中国消防产业之崛起》(产业研究专著)。似乎是贡献和影响不小,其实不然。
消防事业是人类社会中一项伟大的事业,从业消防则是一种终身奉献的崇高职业。我崇敬、钦佩和感谢“榜上有名”的99位消防专家、学者,他们都是在消防学术领域长期工作并有突出贡献和影响,其丰功伟绩有口皆碑,“用自己的学识和智慧改变了和正在改变着中国的消防历史!”。如我熟识并敬仰的“建国以来就呕心沥血于消防事业的前辈”张老(张永胜)和吴老(吴启鸿),还有“榜上无名”的谢老(谢启元)等;至于同辈和年富力强的中青年精英,“后生可畏”,乃是中国消防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作为一名从业消防的老兵、年逾六旬的老者(因未专业从事消防,故不敢妄称为长者),寄语现已从业或愿意从业消防的青年人:热爱消防事业,它值得你终身投入和奉献。消防学术和工程技术发展迅速,务必全身心投入,终身学习和充电更新,站在消防学术领域前沿,为中国消防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建树和贡献!
由于社会需要,人们常涉足专业领域的变化,能适应这种变化并深入其中,循序渐进,必将成为新的专业领域的行家高手。况且,转行新的专业领域,既有压力又有挑战,并非纯粹从零开始,由于人的天性对于新鲜事物的敏感度高,接受新事物快;原有知识结构宽广和实践经验丰富恰巧成了一种优势和强势,须知工程技术中的难点往往在于不同专业领域的接口界面上;基于原有丰富扎实的专业基础底蕴,籍助于良好的学习方法、思维习惯和综合分析能力,触类旁通。在知识经济时代,复合型人才(杂家)作用越来越大,不以“专家”妄自尊大,不以“杂家”自卑!人生无所求,枉过一世。人生应有自身追求目标,目标定位适当,既不好高骛远、盲目攀高;又不妄自菲薄,敢于不断挑战自我,勇于不断进取、不断探索!
此外,人生目标不在于成名成家,重要的在于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何谓“素质”,其义:一是素养;二是心理学上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其义都有其局限性。美国一位教授释义为:驾驭人生的能力和享受人生的能力;尽管这一释义也非全面和确切;但却一言中的,提升到人生价值观高度上去理解。我十分欣赏青年设计师崔景立的“现代工程师应具备的几种素质”一文,他提出全面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开阔的知识视野、扎实的专业基础、坚实的美学素养和紧密的团队精神。
总而言之,本篇杂文一是从学习方法论和思维逻辑学出发,阐述“专”与“杂”的辩证关系;二是为“杂家”正名,三是提倡成才之路并非“专家”一道独木桥,而是还有“杂家”多座大桥。
本文若能激励明志,笔者愿与同行共勉之!拙见若有谬误之处,请斧正。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