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消防网

感受国外消防在火灾事故中的人文关怀

慧聪消防网 https://fire.hczyw.com 2008-01-16 08:28 出处:湖北襄樊 作者:吴华锋编辑:@iCMS
岁末热点推荐:消防行业2007年度最热门产品分析>> 近日,一位移民加拿大的同学跟我讲述了她在当地遭遇的一场火灾。作为一名在国内多年从事消防工作的人员,听了她的讲述,我深感两国消防部门在处理火灾事故中存

岁末热点推荐:消防行业2007年度最热门产品分析>>

近日,一位移民加拿大的同学跟我讲述了她在当地遭遇的一场火灾。作为一名在国内多年从事消防工作的人员,听了她的讲述,我深感两国消防部门在处理火灾事故中存在的差距。当然,导致这种差距存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希望国内的同行们在做好现有工作的同时,能从中借鉴到好的做法和经验,使我们的消防工作更加人性化,更加体现出人文关怀。

2005年冬天,刚移民加拿大不久的同学小潘和女儿一起经历了生平第一次火灾。时间是12月26日凌晨2时30分,小潘住的公寓里火警钤声骤然响起,小潘从睡梦中惊醒,拉着女儿冲出房门,楼道里已经是浓烟滚滚,看不清人,管理员一边喊,一边重重地敲门,催大家赶快出去。来到楼下,停车坪里已聚满了人,停着4辆消防车和几辆警车,不远处还有“呜呜”响着警报的消防车开过来。楼人员全部出来后,警察用警戒带围住现场,疏散群众。消防队员紧张地架设梯子和铺设水带灭火。

以上这些场景相信大家和我一样都不陌生,和我们国内的大多数火灾现场如出一辙。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完全不同了。

起火的是一对年轻夫妇的家,女的吓得大哭,一名女警察和许多邻居在热心地安慰她。此时,有一辆服务性警车开始提供咖啡和矿泉水,让大家饮用。大约过了十多分钟,开来一辆大公交车。消防队员通知大家到公交车上去休息和避寒。在开着空调的公交车上,大家顿时感觉暖和多了。

在国内工作的9年多时间里,我参加指挥了近千场火灾的扑救,印象最深的就是房屋被烧光的群众穿着单薄的衣服站在瑟瑟寒风中发抖的样子。偶尔,我们也会安慰一下受灾的群众,但更多的精力则放在了如何灭火上,从来没有想过为他们提供什么休息避寒的场所,更是没有采取过任何具体的行动在第一时间安抚一下财产、精神和身体都受到创伤的群众。

继续小潘的故事:过了一会儿,公交车里上来五六个穿着带“红十字”标志背心的人,其中有几位老太太。她们分成两组,逐人登记,另外一人手里拿着毛毯和袜子,发给求助的人。一位老太太走到小潘和女儿面前,问她们需要什么。不等小潘回答,她一摸女儿的脚是光着的,赶紧递上一双袜子。

这些“红十字”会员们是政府组织的志愿者,我们国内也有“红十字”会,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也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重要成员。但他们似乎更热衷于做一些大事,如推动无偿献血和红十字青少年道德教育;如建立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如预防艾滋病等。对于类似在火灾中受难的特定个体受灾户则很少尽到社会服务职能。

小潘拿到的登记表一式三联,登记姓名、家庭人口、公寓的房间号码。还有两套表,一套是购物补助登记表,一套是酒店住宿登记表。负责登记的人问她,是暂住朋友或亲戚家还是住酒店。小潘无暇细想,说就住朋友家吧。负责人告诉她,每人可以领到170加元的衣物和日用品、70加元的食品补助。小潘家三口人共领到了720加元的补助。当时小潘的先生回国了,但同样有补助,因为是一个家庭受了灾难。他们还问小潘,这两天吃饭是自己买还是去他们指定的餐厅就餐,去餐厅就发餐券,标准是中餐7加元,晚餐9加元,自己买则发同等价值的购物券。小潘住的公寓并没有完全烧掉,甚至有的住户家根本一点也没被火烧到,但出于安全角度考虑,工作人员还是将公寓楼内所有的住户都做了以上统一安排。

再看看我们的情况:在火灾现场,对于无家可归的受灾户,我能做的仅仅是问问他们是到邻居家住还是到亲戚家住;有时,村干部或居委会领导会到场,这时,我通常会建议地方领导妥善安置他们,但地方的能力也很有限。在国内,由县级以上政府出面给在火灾中受灾的家庭统一安排住宿、发放补助通常是在重特大火发生后才会有,一般损失不大、受灾户不多的火灾善后工作基本上只有社区工作较完善的地区才会看到。这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但如果一个地方政府想做这件事情,应该不是什么难事,毕竟每年在火灾中受难的群众是极少的一部分人,我们提供不起星级酒店,普通的招待所还是能提供的吧,可实际上,似乎没有人来做这项工作。

车外,天仍旧是漆黑一片,警察和消防人员还在紧张地忙着;车内,小潘看见司机不停地给上上下下的人们开门、关门。红十字会的人也是忙上忙下的。

火终于扑灭了,天也亮了。从9时开始,全栋64户人家,在警察的保护下,进去取急需的衣物和重要的东西。小潘和女儿改变了主意,决定住酒店,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给她们补填了酒店登记表。小潘拿了换洗衣服,带上贵重物品,随着大家一起住进酒店。酒店相当于中国的二星级标准。

下午,小潘和女儿拿上登记表,去指定的超市买了一些生活用品,超市特地为她们受灾户开了一个结算柜台。

晚上7时,全栋的住户来到市政府会议室开会。台上坐着十个人,有市政府的,有房屋公司的负责人,有保险公司、红十字会的人。市政府官员向大家表示关心和慰问,接着,房屋公司负责人介绍房子损失情况,并告知大家公寓要开始重新装修。装修房屋需要5个月的时间,住户可以重新找房子或借住其他地方。目前,酒店可以提供6天住宿。

在我国,火灾发生后政府官员组织相关单位及受灾户开会,商讨灾后事宜也常有,但如前面所讲的,都是重特大火灾,类似于小潘经历的这种火灾是不会有这种情景的。那么这种会议有必要开吗,我认为有,姑且不去讨论这种会议是否能解决多少实际问题,单就会议的本身来讲,就足以让参加会议的受灾户感觉到了政府部门的关心。

随后几天,房屋公司多次召集户主开会,收集意见和通报情况,每次都有红十字会的人在场,他们一直在协助工作。

小潘和其它每一个住户手中还有一份市政府开出的公寓起火证明。拿着这份证明,去办许多事,都是一路绿灯,迁移电话也免费。

第六天,也就是小潘和女儿要搬离酒店的前一天,市政府、房屋公司等有关部门再一次召集开会,请还没有搬家的人登记,第二天转到本市红十字会总部,由他们负责安排。接下来的几天,随着大家陆续找到房子,剩下的住房不多了。等到小潘和女儿也要搬家时,只剩下4户了。小潘看到,工作人员每天仍是认认真真地工作。他们一直要等到最后一户人家搬走,才能离开。

就这样,移民加拿大的同学小潘经历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次火灾,虽然遭受了一些损失,但她感觉到了一个政府在一次普通的突发事件中对民众负责的态度,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真情。当小潘向我讲述她的遭遇时,我震惊了,多少年来,我们一直以为自己在为群众做着奉献,一直以为自己已经做好了本职的工作,但,现实并不是这样。近年来,国内各级媒体对我国消防部队的工作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也许国内的群众已经认为消防部队做的够好了、够多了,可是,与国外的同行相比,我们还相去甚远,同样的路,他们走了十步还没到终点,我们只走了一步,却自以为到了终点。小潘问我:国内发生火灾后也是这样处理吗?我沉思了很久,只能告诉她:我们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0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