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结束的首届中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高峰论坛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张华山宣布,中国政府正组织编制全国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方案,并制订国家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筹备建立国家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这一信息预示:我们终于要有国家级的危化品事故救援体系了!
虽然几年以前我国也多多少少搞了一些危化品安全事故的应急体系建设,如已在上海、青岛、大车等地建立了8个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抢救中心;国家化学品登记注册中心按照国际惯例开通了化学事故应急咨询电话;一些危化品的生产、储存企业也都建立了相关的应急机构等。但是,这些体系不完整、不权威、不深入人心。一时发生事故,人们仍不知所措,仍只能动用军队,疏散人口,每次都相当于打了一场局部的人民战争。但即使如此兴师动众,其事故造成的损失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严重起来。
然而,从设想到现实,有3个难题必须要破解。
法律上必须认可
在发达国家,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已成为维持国家管理正常运行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
由于有《SevesoII指令》的约束和设计,欧盟的危化品应急救援体系最完备。这一完备就体现在他们不但有全国性的应急体系,而且还有全欧盟的应急体系。欧盟区域内国际性的危化品事故应急救援行动由欧洲化工理事会组织实施。该理事会通过推行“国际化工环境计划”(ICE)在欧盟国家内部和欧盟国家之间建立危化品事故应急救援网络。7月30日比利时发生煤气管道爆炸时,与其接壤的法国就立即出动由65名消防员和医护人员组成的紧急救护队参与救援。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我国虽然先后出台了《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等多部关于危化品管理的法律法规,但却没有一部没有像欧盟的《SevesoII指令》这样的专门法律来规范和界定地方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在危化品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上的职责、义务、必须采取的措施、一旦救援延误导致事态扩大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这使得现有的应急救援资源无法充分进行组合、协调、互动。目前的处理方式是成立一个由政府、企业、消防、医务等部门组成的抢险指挥部。但这种“指挥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往往是有主意时一家一个,没主意时都等着上级拿主意。看起来声势浩大,实际上许多具体问题甚至是生命攸关的问题却被忽略,很容易贻误抢险时机。如果从法律上明确地、具体地指定抢险机构,不同的后果由不同的部门和人员负责,也不必出事了就必须一把手辞职。
经费上必须保障
建立全国性的危化品应急救援体系需要多大的投入?这些资金从哪里来?应急救援机构的日常运行费用如何解决?每次事故的救援经费又如何分摊?……这一切的问题都需要有个答案。如果经费问题不落到实处,任何的救援系统都只是一句空话。当初由原化工部建立的8个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抢救中心目前大部分运行情况都不好,其中关键的问题是没有足够的经费保证。
据了解,世界各国对危化品事故应急救援经费的组织方式各不相同。在美国,在发生重大化学事故时,经费由联邦应急管理局提供;事故处理后,由事故所在企业提供。德国危化品事故实施现场救援的费用通常由肇事企业的保险商承担;法国II、III级应急费用事先由政府支付,事后政府通过法律程序向肇事者索取补偿费。而我国目前主要是以企业摊派方式解决事故处理经费。这种方式很容易受企业效益的影响。我们完全可以尝试以税种或国家基金的方式使之更有保障。
宣传上必须普及
再好的“体系”,老百姓不了解不合作也是空的。
40岁以上的中国人对如何防原子弹大概都略知一二,这得益于那个“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年代。当时为了防止别国冲中国扔原子弹,从城市到乡村都在教如何防原子弹。当时的办法也就是口传心记。就是由于重视,所以普及的效果相当不错,连农村老太太都知道原子弹来了赶紧把棉袄反过来穿(白色防护)。现在的传播手段今非昔比,电视台一露面,一夜之间可以家喻户晓。只要有普及意识,让老百姓知道遇到几种主要危化品事故时应如何处理并非难事。
另外,在普及的基础上还应有重点。特别是对从事危化品生产企业周边的居民必须有“安民告示”,必须让他们知道一旦遇到意外应该如何应对,开县事故就是一个很好的教案。开县百姓与数口气井咫尺之遥,却从未有人告诉他们“气儿”一旦跑出来也能吃人。如果有人告诉他们,那么在发生井喷时人们就不会往外跑而会立即关紧门窗等待救援。那么,200多条生命就有可能不会结束。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