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消防网

自动灭火袋与系统的有机结合及管理思路

慧聪消防网 https://fire.hczyw.com 2014-05-07 08:33 出处:慧聪消防网 作者:代恒伟编辑:@iCMS
慧聪消防网讯自动灭火袋新思路产生以后,再回顾历史上发生的形形色色的火灾,或许能够从中发现一个问题:火灾的扑救过程,无论是自动还是人工,必然经历发现、判断、决策、执行这些类似的基本环节,此过程要说简单也

慧聪消防网讯自动灭火袋新思路产生以后,再回顾历史上发生的形形色色的火灾,或许能够从中发现一个问题:火灾的扑救过程,无论是自动还是人工,必然经历发现、判断、决策、执行这些类似的基本环节,此过程要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到底是简单还是复杂,关键取决于两个因素:时间与空间。

一处火险隐患若放置于空旷之地引燃后,孩童尚可以扑灭之;倘若将其随机移至一片布局复杂的建筑群内,由此可能引发的大火会持续多长时间却是未知数,这便是任何一起火险隐患都可能潜在的巨大风险。

如果初始火灾在空间上没有扩散的可能,即使在时间上控制不住,损失也只是个定数;或者,如果抓住了时间,即使起火点周围空间环境再复杂,充其量也只是有惊无险。但倘若时间和空间都抓不住,那么火灾损失作为时间与空间的函数,只会如一匹脱缰的野马,无人可以驾驭。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经济社会,各类火险隐患是客观存在的,它们同时也是设备设施的组成部分,不可分割,单纯依靠严格划分空间来降低火灾事故的损失,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留给我们的思路只有一条:时间。

回顾人类在火灾面前,往往显得是那样的慌乱与无助,一起火灾能够造成如此巨大的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往往又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由于建筑内格局复杂隐蔽,不可能守株待兔,未能及时发现初始火灾;

2.即便发现了火灾,却对可能形成的危险后果估计不足,未引起足够重视并快速采取强有力的应对措施,或者由于事发突然,并伴随有其它危险,如高温、烧灼、爆炸、触电、浓烟等,人员不敢靠近,加之日常消防管理中的各种漏洞,火势迅速蔓延开来,如1941年11月美国的椰子林夜总会火灾。

3.即便采取了临时措施,却由于现场灭火剂配备不足或短时间无法及时输送到位,造成火势蔓延,越到后面火场形势越发严峻复杂,困难阻碍越来越大,需要考虑的系列问题也越来越多,时间却一直在推移,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损失自然也就越来越大,被困人员也就越来越危险。

针对各类火险隐患适用于安装自动灭火袋的情形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1.长期无人值守或人员一般难以进入的区域,如电缆隧道、沟等;

2.白天有人,但夜间无人的场所,因为人总是要睡觉的,如超市等;

3.虽然能及时发现,但由于可燃物较多,伴随连锁反应,燃烧迅速,加上受场地制约、杂物阻隔等,短时间难以向起火点投入大量灭火剂的场所,如厨房、网吧、仓库、矿井、加油站、化工生产区域、鞭炮生产区域等。

对于一栋建筑物或建筑群的整体防火设计而言,应当根据其防火等级的要求,量身定制,呈梯次配置多种技术和管理手段。首先应当抓住各个火险隐患点,而非全面防控,如配电箱、机房、用火频繁场所及所有可能首先引发火灾的区域,完全不会引发火灾的区域可以暂时忽略。这样一来,尽管看似受到防控的区域面积明显减少,但由于防控手段更为密集高效,更具针对性,其结果便是:发生扩大性火灾事故的几率反而明显减少,再辅之以严格的管理手段及强化全员消防意识,规范个人行为,便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由此节约出来的资金投入和精力又可用于更好地改善消防的软环境。

起火现象看似具有随机性,实则又有规律可循。因此,通过整体“量”的缩减来换取“质”的提高,是自动消防必然面临的思路转变。

一些近年来所看到的消防管理措施,如列车上规定只允许在接缝处吸烟,大型超市、仓库在没有人活动时便全部拉闸断电等,这些都是很好的举措。前者让火险隐患尽可能远离了可燃物,并将这些隐患归拢于各个“点”,便于集中控制;后者通过停电完全杜绝了电气隐患自燃的风险,也避免了区域内私自用电所带来的风险,总体受控,类似的这些做法值得全面借鉴推广。

消防是一项技术与管理并重的事业,二者相辅相成。只重技术,忽视管理,等于盲目地相信技术和设备,自然难以逃脱重蹈“泰坦尼克号”覆辙的命运,更何况,任何一项单一的技术手段现场实际功能的发挥都是有限的;反之,只重管理,轻视技术,将会过分夸大“人”的力量,当火灾发生时,由于人本身具有的动物属性,常人对火有一种本能的恐惧,慌乱之中往往不得法,同时还有逃生的欲望,除了消防经验非常丰富的人,一般人很难做到镇定。因此,只靠管理来应对火灾,往往效果很有限,而且对所有救援人员的安全都将构成极大的威胁,故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从火灾发展的长远来看,它将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步,由于设备设施会逐年老化,人员操作、活动也自有不慎,安全状态会不断发生变化,设备设施的老化导致起火风险增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无法准确评估并将其更换,这一切使得起火时间完全无法预测和掌控,所以,完全杜绝火灾事故的发生以及形成是不可想象的,但同目前的状况相比,大幅降低扩大性火灾事故的形成概率却是可行的,尤其对于高层建筑和地下工程,发生火灾的概率更是越低越好,因为在这些场所一旦发生火灾,几乎就是致命的,财产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当各个火险隐患“点”得到了有效控制,再有所选择地将各类防控手段逐步向“线”和“面”进行延伸,这样一来,便可明显提升“空间”内设施的综合防火能力。“谈火色变”以及“隔岸观火”是对待消防工作的两种认识极端,非左即右,均不可取,只有客观认识了火灾的形成规律及特点,并因地制宜地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人们才能更好地与“火”和谐相处,在“火”为人类服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火”带给人们的伤害。(来稿单位:攀枝花市攀钢集团公司能源动力中心)

0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取 消